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刘若瑀(刘静敏)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1-24

阅读 :374

刘若瑀,本名刘静敏,1956年出生於-,是文化学院(现为文化大学)戏剧系国剧组科班出身,1980年代初期为-「兰陵剧坊」女演员,曾演出过影响-小剧场甚钜的「荷珠新配」的荷珠一角。此时的刘静敏,在表演上融合了京剧语言表达的特色,肢体语言也融合了京剧花旦的轻巧俏皮,成功地创造了-现代剧场中令人印象深刻且风格鲜明的角色。「秀秀」是刘若瑀当时的小名。

1982年,刘静敏赴美国纽约大学深造并获剧场艺术硕士学位,1985年,经由甄选而参加当代波兰剧场大师果托夫斯基所领导的为期1年的工作坊,亲炙大师而习得贫穷剧场的演员训练方法,并体认到追求艺术本质与深度的艺术理念。

返国後,於1988年创立「优剧场」,从小剧场的演出开始,刘静敏以编导为主、表演为辅的身分,陆续执导创作了《地下室手记浮士德》(1988)、《重审-》(1989)等等代表作品。这一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透过剧场作品以思考社会与-的议题,引导观众在观戏的过程中能够加以思辩,在形式上具备了小剧场-、互动的特色。

在度过了-议题强烈的-第二代小剧场创作风格之後,从1989年开始,刘静敏所领导的优剧场,以「溯计画」开创了风格上的新方向,接下来的作品大量撷取民间技艺及祭仪中强烈的仪式性元素,将之转化在剧场中,运用-、大型傀儡,以及户外剧场的种种元素,追寻属於-人的身体语汇与创作内容,陆续创作了《锺馗之死》(1989)、《老虎进士》(1991)、《山月记》(1992)、独角戏《母亲的水镜》(1993)、和《种花》(1996)等等作品。

在政府机构有限的补助下,刘静敏和优剧场的团员们,除了持续创作表演之外,胼手胝足地在台北木栅山上建立了户外的「老泉山剧场」,努力将果陀夫斯基的剧场理念实践於剧团的「自我修练」的表演训练和创作之中,从苦行僧般的训练做为创作演出的基础,1994年逐步将剧团带领至「优人神鼓」的全新创作风格,其以戏剧为基础,在作品中融合击鼓、武术、吟诵等等表演元素,兼容并蓄的成果相当丰硕,缔造了-当代剧场「表演艺术」新艺术形式的里程碑。优剧场苦行僧般的严格表演训练及不以短线操作为目标的创作历程,更成为-现代剧场迈向专业剧团的典范。从这个时期开始,《海潮音》(1997)、《听海之心》(1998)、《持剑之心》(2001)、《捻花》(2002)、《金刚心》(2002)、《蒲公英之剑》(2003)、《禅武不二》(2005)等等作品陆续呈现。

2004年剧团名称从「优剧场」改名为「优人剧团」,刘静敏也改名为「刘若瑀」、剧团的击鼓指导也是刘若瑀的丈夫「黄志文」则改名为「黄志群」,除了击鼓的表演之外,也尝试《U2观点》小剧场的演出。目前刘若瑀所有的工作重点是将击鼓的表现形式给予新的转化,并着重开发於表演者内在质地的提昇以及将音乐、剧场和舞蹈融於一炉的种种尝试。

刘静敏源自於剧场导演与演员本质的思维,更使得优人神鼓的作品呈现出浓厚剧场氛围与严谨画面构图的特色,在剧场形式上强调整体性的调度与配合。同时由於团员中不乏如刘静敏个人般优秀的女性表演者,进而创造「女性击鼓」的特殊表现,并将吟咏歌颂的人声之美纳入创作之中,在艺术的层面上不仅仅具有独特性的创举,更将优人神鼓的表现带向多元而丰富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ttp://.ut-eatre.org.tw/c-/ad.asp(优人神鼓) -ttp://.-/b5/4/6/24/n577521.-tm (--优十五年经典影像展 静看优人生活剪影) -ttp://.libertytimes.tw/2004/new/apr/21/life/art-3.-tm (--优剧场改名「优人剧团」云脚下山亲近城市走向国际 ) (网路资料於2006/3/9摘录) 李立亨《我的看戏随身书》,台北 : 天下文化,2000。(P138)-ttp://.libertytimes.tw/2004/new/apr/21/life/art-3.-tm(--优剧场改名「优人剧团」云脚下山亲近城市走向国际 )(网路资料於2006/3/9摘录)李立亨《我的看戏随身书》,台北 : 天下文化,2000。(P138)

下一篇:北管戏(乱弹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劝郎卖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