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1926年由福建省力民众教育处处长王衍康,邀请当时中国剧运人士,王绍清(《中国海的思潮》作者)、施寄寒、吴英年、吴亮、陈大禹、姚少沧等至福州组成的实验小剧团,於七七事变之後在中国演出了十数个剧码,而在台湾重组的实验小剧团,首演之後,因社会动荡不安,只演出不到五个剧码便因故解散;如。1947年9月19日,演出由陈大禹导演,曹禹的《原野》,同年11月1日,该团又推出陈大禹编的《香蕉香》,之後的《台北酒家》、《疑云》(奥塞罗)、《裙带风》等,因经费不足及社会情紧张之故,而无法搬演。
《香蕉香》(又名《阿山阿海》,为作者《台北风景线》之一),是一出四幕喜剧,是台湾戏剧史上第一出以「二二八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也是至今(2006)唯一以「二二八事件」为主题展演的戏剧,内容描写「二二八事件」後本省与外省同胞间的差异,是由於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所引起性格上异同的误会,剧中颇多俏皮的讽刺,希望彼此能在爱的了解下把屏弃成见。是台湾第一次依现实社会情形用国语、台语、日语配合演出。这样的演出,第一夜全场满座,可是戏还没演完,本省与外省的观众闹成一遍,根据参与《香蕉香》制作的辛金传(辛奇)回忆,演出时因为语言的误会,使台湾及外省的观众隔阂加深,後来军中派了三辆车,带机关枪把中山堂围住,第二天戏院门口贴了一张布告,说是演员生病了,不能上演,其实是因为内容具煽动性,加深本省与内地同胞间的隔阂,增加彼此仇恨,遭到禁演。
实验小剧团在战後初期的台湾社会有着特殊地位,当时的文化环境及戏剧氛围,让拥有社会性批判强烈的《香蕉香》受到关注,而由於团员多富有演出经验,国语组演员均为战时在东南从事剧运工作者,而闽南语组均为本省话剧中坚份子(如新剧或皇民挺剧队员),因为采着国台与两组的方式进行演出,使得民众接受度便增高,促进当时台湾及大陆剧运人士的交流,对戏剧推展有着极大贡献,但随着当时政治社会问题的浮现,演出《香蕉香》後,经费筹促不易,部分团员甚至
受到不平等待遇,剧团主力陈大禹因而潜回大陆,使剧团濒临解散。
参考资料
下一篇:布拉格剧场设计四年展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道公斗妈祖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