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1983年春天,方圆剧场在台北市通化街租了一间45坪的地下室作为团址,同时展开定期的训练与排演。剧团主要经费来自实验剧展及文建会的补助,所有团员都不支取任何报酬,纯粹怀抱对戏剧表演的热情。除了实验剧展第四届《周腊梅成亲》与第五届《什麽》的演出之外,方圆剧场还在自己的排练场里发表一些创作,邀请剧场人士观看并提出意见,修改後至新象小剧场、皇冠小剧场甚至大专院校演出。创作方式与兰陵剧坊相似,或写剧本或集体即兴创作,排演阶段再将全剧定稿。
在1986年搬出通化街地下室剧场以前,方圆剧场除了实验剧展三个演出外,作品还有《阿土东东:大橡树采蜜记》等三个儿童剧(1983),《有情世界:结束了/家常菜/等待》(1984),《女人.面具》、《等待.无为》 (1985),《搭线》(1986)等,其中方圆剧场的儿童剧演出,可说是国内以成人演出儿童戏剧的儿童剧场之始。
1986年搬出通化街後,陈玲玲赴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其他核心团员各奔东西,方圆的活动只剩彭雅玲一人独撑,几乎停顿。1988年,在彭雅玲的努力下,在北市立美术馆达达大展推出《达达之祭》,1989年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场推出《摇滚伊底帕斯》,1992年彭雅玲以「方圆剧场」名义在国家剧院实验剧展中推出《荒野之狼》之後,转往老人剧场方向发展,成立「欢喜扮戏团」,方圆剧场的活动於焉停摆。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