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歌仔戏的演出形态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29

阅读 :658

1. 落地扫(本地歌仔):宜兰人称当地发源的戏为「本地歌仔」,本地指的是宜兰,表示非外来的,这是最早的歌仔戏。演出型态很简单,所有的演员都是男生,那时女性出来是败坏门风。演出时并不在舞台,是在地面,在广场演出,如庙埕、树下,是为「落地扫」。这时期的戏码只有四出:《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吕蒙正》、《什细记》。现在所看到的《王宝钏》、《狸猫换太子》等戏是外来的,是吸收其他剧种精华形成目前看到的歌仔戏。例如武打动作由京剧而来,布景由福州而来,乐器由北管,许多曲调也是外来的,包括高甲戏、车鼓的曲调。所以,歌仔戏中可见到许多剧种的影子。吸收多样戏剧精华,在穿上戏服後,登上舞台演出,即为现今所见之歌仔戏。

2. 野台歌仔戏:野台歌仔戏就是我们常见路边演出、庙口演出的型态。野台歌仔戏演出的规矩是,一开始一定要有「扮仙」,小时候看戏的时候会分送糖果饼乾,就是扮仙,之後才正式演出戏剧。所有的戏剧演出前一定要扮仙,歌仔戏、北管、布袋戏、庙口放电影等都要。野台歌仔戏有个特色:一定是大团圆结局,没有悲剧。因为现实生活里常常有许多悲情,在庙口酬神或结婚喜宴的戏剧演出自然是喜事,只有大团圆,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歌仔戏中的梁祝没有最後的「化蝶」一段,而是「回阳」。正如台湾有句俗谚:「不杀奸臣给人看,观众不愿散」。

3. 内台歌仔戏:内台戏以营利为主,需买票观赏,演出形式和野台大有不同,为吸引观众,创新了许多噱头,如布景、机关装置、喷乾兵、台上特技等等,许多的舞台技术,都从内台开始。此外,开始编新剧本,每一出剧演出十天,结束时制造高潮悬疑,吸引观众继续观赏,歌仔戏连续剧即由此开端。内台歌仔戏开始创作许多新的曲调、剧本。

4. 广播歌仔戏:1950年以後,台湾最普遍的的媒体是广播电台,台湾各地许多电台都播送歌仔戏。许多着名的歌仔戏明星如杨丽花是正声天马广播剧团,林美照、廖琼枝、陈美云......等人都在电台唱过。有个曲调叫做【中广调】就是中国广播公司创造的。

5. 电影歌仔戏:将歌仔戏拍成电影,是陈澄三先生在民国四十四年创立的。陈澄三建立第一个歌仔戏补习班「拱乐社」,出了一位有名的童星许秀年,七岁就有良好的演出。电影歌仔戏在演出前,演员会打扮成剧中模样,坐着三轮车踩街游行来吸引观众。

6. 电视歌仔戏:是我们最常见的。在1962年台视成立之後,歌仔戏进入电视萤幕,首先演出的是金凤凰歌剧团,真正轰动的是杨丽花。电视歌仔戏对表演艺术来说,造成很大的伤害,由象徵剧场走向写实剧场,例如骑马不再以道具身段演出,而是真有其马,这使得身段不见了,此外,唱腔也不见了,因为电视台语节目只有半小时,扣掉片头片尾和广告,只剩下约21分钟演出时间,不能唱,以免唱一半要进广告,像唱个哭调就没有了。这样没唱腔、没身段的戏剧就只是古装连续剧。当时电视的三台都有歌仔戏团,中视黄香莲、华视叶青、台视杨丽花,非常竞争。约在民国62年时,推行国语运动,布袋戏和歌仔戏消失过一段时日。「状元楼」是当时电视歌仔戏的主题曲。 

参考资料

    YAHOO奇摩知识家台湾的音乐 颜绿芬,徐玫玲着 允晨文化维碁百科

下一篇:钦差大臣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打鼓的累死喷吹的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