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林抟秋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30

阅读 :363

林抟秋(1920.10.6-1998.4.4),桃园人,祖籍福建南靖,别名有林博秋、林翼云、林传智等。日治末期知名新剧编剧、导演,战後曾经营台语电影。

林抟秋为莺歌焦炭商「谦记商行」林添富的独子,自幼常随母亲观赏京戏、福州戏等。幼年就读莺歌公学校、桃园第一公学校,接受日本国民养成教育。1934年考取新竹中学校,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曾演出短剧。1938年春,赴日本东京深造,就读日本大学附设高等学校,因日文无「抟」字,被老师改名为林博秋,战後恢复原名。1940年考取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後加入以新喜剧风格闻名的东京职业剧团「红磨坊新宿座」,1942年曾协助东宝影业拍摄电影,学习制片经验,同年发表舞台处女作《奥山社》,成为东京剧坛首位台湾人剧作家。目前所知红磨坊时期的剧作尚包括《母屋》、《阵头指挥》、《水平坑》,但这四部剧本未见流传。

1943年初,《阵头指挥》一剧遭禁演,被日警拘留一夜,随後返台探亲,并为桃园青年团体「双叶会」执导第四回公演作品《阿里山》,演出後其导演功力备受瞩目,逐渐与吕赫若、吕泉生、张文环等文化精英密切往来。同年2月,担任「台湾演剧协会」戏剧指导员,检阅思想的工作令他渐感冲突与矛盾;3、4月间陆续发表两篇取材自乡土的代表剧作《医德》和《高砂馆》,为其顾视乡土、审思自我的表现;4月底与王井泉等人成立「厚生演剧研究会」,於9月初上演《阉鸡》(前篇)、《高砂馆》、《地热》、《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等四部自编自导的剧作,其中《阉鸡》改编自张文环同名小说,《地热》是《水平坑》之改名,而《从山上看见的街市灯火》则是一出尝试性的音乐童话剧。这次公演盛况立下台湾新剧於皇民时期的辉煌记录,而《阉鸡》、《高砂馆》二剧因编导手法出色、舞台技术成熟,在当时即被誉为台湾新剧运动的划时代作品。

中日战争结束後,於1946年成立「人人演剧研究会」,将新编剧作《海南岛》、《罪》送审,未料上演前一周接获禁演通知,匆匆改以「人剧座」之名提出申请、以《医德》替代《海南岛》演出。二二八事件爆发後,自此挥别剧坛,返乡务矿,并兴建牧场,尝试企业化经营,在当时颇具前瞻性。

1957年夏,有感於众多台语片粗制滥造,在台湾省民政厅长杨肇嘉的支持下,筹组「玉峰影业有限公司」,并於莺歌山区兴建「湖山制片厂」,不惜成本购置器材、训练学员,其追求艺术的大众性却不媚俗、进而图谋整体文化提升的理念,以及非营利取向的经营态度,几与市场机制背道而驰。1958年夏,於制片厂落成典礼中,由学员演出台语舞台剧《凤仪亭》(《貂蝉》),10月至台北永乐座公演十五天。1959年执导台语片《阿三哥出马》,题材为其偏爱的讽刺喜剧,但上映前已遭电影检查单位多次修剪。其後又执导《叹烟花》(1959)、《後台》(1960,未完成)、《错恋》(1960)、《五月十三伤心夜》(1965)、《六个嫌疑犯》(1965),终因台语片景气下滑而结束营业。晚年着手改写《阉鸡》,企图写成一部纵跨祖孙三代的大河剧,惜未完成即於1998年因心脏衰竭病逝,享年79岁。

林抟秋一生跨足戏剧、电影、实业界,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勇於尝试、不畏艰难的精神,为台湾近代之重要戏剧家、电影制片及电影导演。

参考资料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月。石婉舜《林抟秋》,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台湾历史辞典http://taipedia.cca.gov.tw/Dict/DispText.aspx?id=1595

下一篇:李如麟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棚顶水,棚下鬼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