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2-09

阅读 :426

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喜剧角色。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方形脸谱,与大花脸对比俗称小花脸;与大花脸、二花脸并列俗称三花脸。

  丑的名目初见於宋元南戏,对其来源说法不一,或谓丑是丑的省写,明徐渭《南词叙录》载:「丑,以墨粉涂面,其形甚丑。今省文作『丑』」;或疑为宋杂剧、金院本的「爨」的演变(王国维《古剧脚色考》);或疑为宋杂剧、金院本的副净分化而来(钱南扬《戏文概论》);或疑为纽元子之省文(王棠《知新录》)。」在戏曲形成以前,滑稽表演的传统源远流长,古代的优,唐参军戏的参军和苍鹘,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末、副净等,都是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其特徵;宋代民间歌舞中也有很多以滑稽调弄为主的节目。南戏的丑,当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南戏的丑扮人物甚杂,多为插科打诨人物或次要人物,并经常与净或末搭配,或作性格色彩上的调剂和映衬,或相互调笑以活跃戏剧气氛。元杂剧无丑,喜剧人物由净扮演,入明以後受南戏影响而有丑。明代戏曲中,丑的表演逐渐脱离单纯插科打诨或杂扮各种人物的初级形态,开始扮演重要人物并致力於性格的刻画。随着净的表演逐步走向正剧化,净、丑逐渐分工,丑成为喜剧人物的主要扮演者。

  最迟在万历、天启年间,在净、丑行中初步形成了净、中净(丑)、小净(小丑)三种类型(王骥德《曲律?论部色》)。据万历刻本搬演林冲故事的《灵宝刀》:净扮权奸高俅,中净扮陷害林冲的主要帮凶陆谦,丑扮衙内高朋,不但净、丑的分工已初具规模,丑的表演在性格化程度上也有提高,角色分配已经接近於後世崑山腔的分行规制。到清代中叶崑山腔中,净发展为正净称大面,丑形成了二面(付或副)和三面(丑)两个分支,扮演的人物各有侧重,艺术上也有了各自的特色(《扬州画舫录》)。与崑山腔同时流传的弋阳诸腔的丑,则以其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采。其後,高腔、梆子、皮簧和民间小戏各系统剧种都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到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

  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功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多用散白,表现上层人物时用韵白。相对地说,丑的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崑、川、汉剧等历史比较悠久的剧种在表演程式的规格上要求比较严格,民间小戏则比较灵活自由。这些表演上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性格,可以表现幽默、机智的正面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现灵魂丑恶、道德败坏或品性上有严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若干分支。武丑的特点是既擅长武功又足智多谋、口齿伶俐,俗称「开口跳」。

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王沛纶编《戏曲辞典》,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9。

下一篇:三人行不行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旋律深化的胡琴文化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