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本剧除〈序〉外,分七场。故事主要描述道光年间凤山知县曹谨修筑水圳,造福百姓的真实事蹟。
剧写道光17年(1837)春,曹谨跨海赴任台湾凤山县县令。当时凤山连年大旱,饥民沦为盗贼。曹谨斗笠芒鞋,探访民情,寻找水源,在高屏溪畔结识了民间名匠龙老伯。龙老伯和徒弟杨号费了十年的心血绘制了一张引水图。然而这张引水图却带来一场灾难,杨号陷入一场冤案,成为官府追捕的逃犯。龙老伯在弥留之际将治水图献给了曹谨,盼望甘霖救民的遗愿能够如愿。
曹谨以身犯险,上山说服杨号和避祸的饥民下山,并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法,促成修圳引水的工程,然而,对杨号冤案的复查却牵引岀上司魏是太乃至巡抚等人的贪污行径。魏是太便将赈粮断绝,使曹谨修圳引水的工程陷入绝境。在饥荒民乱的情势下,曹谨为了凤山百姓及引水工程的顺利完成,毅然决定打开南官仓,借得官库一仓米,救得凤山万民安。与此同时,曹夫人乔装改扮、风雨兼程,进京拜请恩师上奏案情。水圳竣工,淡水溪的甘泉流到了凤山,三万多亩的望天田变成了盛产稻米的膏腴之地。
该剧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富有启示的思想,提供了该剧曹谨德政极大表现力。当豫剧声腔与台湾风情融合,中西合璧的乐队伴奏、清代服装、舞台布景和现代灯光,加上两岸一流艺术家的通力合作,将使该剧更添魅力。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