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弋阳」、「崑山」等腔在明代时传入潮州,至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也在潮州广为流传。潮剧广纳引它们的精华,又兼收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等艺术,发展成今日的面貌,与众不同的音乐唱腔,正是潮剧的特色所在。唱腔以曲牌联套体为主,即是一种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而加以联接的唱腔体制,其中各个曲牌可单独反覆使用。此外,还包括对偶曲和小调等唱腔。其行当主要有生、旦、外、贴(或占)、丑、净、末,各行再作细分。最初生、旦角均由男童伶扮演,唱腔特点表现於「男女同腔同调」,1951年汕头市推动潮剧改革,废除「童伶制度」之後,改由女性演员担任旦角,以真嗓演唱。
潮州戏文、武场的伴奏,除二胡、唢呐、木鱼等之外,亦使用一些独有或有特色的乐器,如二弦、椰胡、曲锣、深波锣和号头。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所载,潮州戏的传统戏目多达一千三百多出,内容多以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为主。《琵琶记》、《白兔记》等主要来自宋、元南戏传奇和杂剧,这些剧目文词典雅,保存比较古老的唱腔曲牌音乐;《荔镜记》、《苏六娘》等当地民间传说故事亦是剧目题材之一,此类剧目通俗生动,唱词雅俗共赏。此外,《林则徐》、《袁世凯》等文明新戏,批评封建制度或社会时弊,内容上多具民主思想,表演上亦突破行当某些局限。
至於台湾的潮州戏,在清乾隆年间即是台南的重要剧种,流传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潮州戏之流传至台湾,导源於早期移民,内有粤东与闽南籍的潮州人,他们对原乡文化时的荥怀,故而渡海来台。日治时期来台的广东戏班是以粤东潮州一带的外江戏班及潮州戏班为主。不过,台人并未因二者不同的戏曲音乐内容而在名称上有所区别,而均以来自潮州而皆称之为潮班,如在台演出时间近二十年的潮州戏「老源正兴班」,为日治时期中国戏班在台演出时间最长者。台湾光复後,民国38年(1949)有胡琏将军撤退来的潮州部队所带来一批具有潮剧专长的艺人,这些艺人自军中退伍後,将活艺传授给第二代儿女,并纷纷组成潮州戏曲团队,内设潮剧班。以业余性质不时公演潮州戏,後来受环境变迁之影响,终至式微,如民国70年(1981)宣告解散的台北市「潮州国乐社剧团」,民国80年(1991)後亦告解体基隆市的「潮声国乐社」,自此,本土的潮州戏乃完全消逝。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