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为什么

为什么

屈原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

分类: 为什么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03

阅读 :230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6 个答案

答案 1:

你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对待问题,我们保持一个-型的思维,很重要。有的问题未必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我们应了解它的多种结论,这有利于开拓我们的思路。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屈原到溆浦的原因,现在,学界有3个说法。1。“流放说”,就是你在问题里提到的,作为流放的栖身之地,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目前被学术界基本上也承认的,一般,从汉代起,就认为被屈原流放到了淑浦,把这个地方理解为穷乡僻壤,不毛之地,人烟稀少。可是,事实上,历史学家们发现,淑浦这个地方,在西汉时,是武陵郡的郡址所在地,下辖了13个县,是一个大郡,这时,距离楚国灭亡有70多年,历史学家们就怀疑——在七十多年时间里,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13个县人口众多的大郡,显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是不太可能的。

2.“访贤说”,屈原是为了访贤求能。原来,淑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很多仁人雅士都隐居在此,很多圣人高士都会拜访悠游此地。比如,离淑浦县城50公里,有座圣人山,山顶上立了一座圣人碑,这个“圣人”就是大禹,相传大禹在淑浦治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被后人称颂记载。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圣人碑的碑文,在今天已经无法辨认了。屈原的抱负是实现楚国大治,抗击秦国侵略,在遭到楚王贬黜和流放之后,屈原就选择到淑浦,寻找志同道合的仁人雅士,交流救国思想,切磋诗歌哲学。这个说法,目前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详细地考证和研究,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3.“反秦说”,屈原到这里,目的是为了反抗秦国侵略。屈原是坚定的抗战派,反对楚国向秦国屈辱求和。淑浦地处楚国西南的黔中郡,南蛮之地,少数-人民彪悍勇猛,能征善战。屈原到这里,组织反秦的爱国武装。

以上三种说法,溆浦的面貌各不相同,对待历史问题,我们要抱着-的态度,这是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深度,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这个课题,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

我们再说第二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选择五月五投江?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屈原投江的日期最早的可靠记录,是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上面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是,在《荆楚岁时记》之前的历史典籍中,并没有对“投江日”的明确记载。也就是说,屈原死后,到南北朝,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并没有文献记录屈原的死亡日是“五月初五”,这就在学术上提出了巨大的问号,我们要讲逻辑和方-,在逻辑的架构下,使用科学方-,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人文科学的方法。所以,屈原的死亡日,其实,很难做出推断。怎样才算逻辑推导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屈原的死亡日,难以确定,但是,他的死亡之年,却是可以推论出来的,这个逻辑过程是怎样的呢?我来介绍给你。

第一步。对屈原死亡记载最可靠的是《史记》的“屈原本传”,其中,写到“自屈原沉泪罗后百有余年”。汉代贾谊作《吊屈原赋》,创作时间在公元前177年,前推一百年,就是楚国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司马迁所说的是“百有余年”,并非百年前,所以,屈原投江之年,应在楚国顷襄王二十二年之前。

第二步。《哀郢》创作的时间,在秦将白起破邹之前。据《秦本纪》和《六国年表》,白起攻楚,于秦国顷襄王十九年开始。所以,屈原的死日,应在十九年之前。

第三步,据《史记·楚世家》,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说楚顷襄王,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屈原是抗战派,这么一个积极的抗战时局,屈原是不会感到绝望的,所以,他会做好准备,不会绝望自杀。所以,屈原自杀应在“十八年”之前。

第四步,《哀郢》中有一句诗——“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此句前有“至今”二字,点出了屈原离郧的年数。按《屈原列传》、《楚世家》所载,屈原当在怀王归葬之年,即楚国顷襄王三年,得罪了令尹子兰,又一次被迁于江南。大约九年之后,在十四年仲春写了《哀郢》。所以,我们大体可以断定屈原自杀的年份范围:顷襄十四年至十八年之间。

第五步,屈原作《哀郢》,又做《涉江》、《怀沙》、《惜往日》,间隔应至少一年以上。所以,屈原自杀的年份,在顷襄王十五年之后、十八年之前的十六、七年,亦即公元前283年或前282年。这个时候,距离贾谊作《吊屈原赋》有105,或者106年,印证了司马迁的“百有余年”,十分相符。顷襄王十四年,秦昭王“与楚会宛,谋伐齐”(《战国纵横家书》)顷襄王十五年,秦、燕、韩、魏、赵五国共击齐国,乐毅率师攻破齐都临淄。顷襄王十六年,秦昭王与楚王“好会”。

屈原一直认为,可以联合破秦的-盟国齐国,被彻底打败。而楚国也到了-边缘,“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战国策·中山》白起对楚国的形势分析)。齐国凋零,楚国崩离,屈原的-理想完全落空,也对自己的-前途彻底绝望,年已花甲,屈原写下了“宁磕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字字血泪,慷慨投江。

以上五步,按照这个逻辑和方-,显然,我们难以推导出屈原的死亡日,因为,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典籍文献,没有直接标明,我们只能存疑,等到以后,新的文献,新的典籍出土之后,再做定论,现在,我们不必空想。

其实,说屈原死于五月五,还是和端午节五月五有很大的关系,人们总认为,既然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是五月五,所以,屈原肯定死于五月五。实际上,我们说这个推导过程是有一定的问题的。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不只是一种,也就是说,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一些起源。据1987年的统计,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解释已经有14种之多,恶月、恶日说;吴越-图腾祭说;纪念贤臣、孝女说;夏至说;还有诸如吉祥雀子说、玄宗生日说;辟邪说等等。举例来说,1.源自天文历法,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则引“午”作“五”,“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2.源于本身节俗,端午节又叫“浴兰节”、“蒲节”、“天医节”,这和我国的中医中药有关系。古人认为,五月是个多灾多难的月份,“重五”更是个犯忌的日了,因为仲夏来临,害虫猖獗,人体容易生病,所以,人们便喝营蒲酒、雄黄酒,用以解毒。有些地方,在端午这一天,用兰草水沐浴,保健身体,所以,又作“浴兰节”,见吴自牧《梦粱录》:“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据说端午日采摘的中草药的药效特别好,湘中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这一天,民间百姓多采首蒲、艾叶、苦丁茶等,煮水沐浴,或者晒干入药,或者用雄黄酒杀虫辟邪,如此等等,天助人愿,故称“天医节”。大体上,我国南北的“五月节”习俗,源自对“夏至”的感受。从东汉末年开始,人们开始淡化“夏至”,慢慢地转变为“人文节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人口大迁移,南北民俗文化大融合,北方的恶月禁忌,南方的夏至习俗,两者融合。五月节的人文时间相对独立。《风土记》中说:“俗重五日,与夏至同。”这说明,老百姓已看重五日。五月五日的影响超过了夏至,成为民间的重大节日。人文观念“五月五”的形成,标志着“端午节”的最终确立。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今天的端午节,文化意义是纪念屈原。但是,端午节或五月五日,是全国多-的全民性的岁时节日,过端午节的少数-有赫哲族、云南蒙古族、小凉山彝族和哈尼族、普米、纳西、布依、傣、白、苗、土家族等。祭祀屈原,是部分地区的地方性和纪念性的习俗,所以,还不能完全混为一谈,正确的,我们应该讲,端午节的形成,是由于两个因素的融合——1.北方五月五日禁忌,2.南方祭祀水神习俗。纪念屈原,是端午节多个起源之一,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五月五和屈原自杀日的关系。

最后推荐给你几个文献,可以参考。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端午考》,《闻一多全集》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8月版黄石:《端午礼俗史》,泰兴书局,1963,

答案 2:

我楼上这位绝对是个人才

不过我觉得研究这些话题有多大程度上的意义呢

答案 3:

严重同意楼上的观点

关于第二个问题 :我觉得像屈原这样有崇高情操的人,不会有特别选个吉利的日子来自杀的癖好。恰巧是五月初五而已,历史上很多的事情都是恰巧而已,并没有多少暗示意义在里面。五月初五因为屈原而变得有意义,而不是屈原特别选择了五月初五。

答案 4:

同意楼上周性同学观点,是历史选择了屈原,而不是屈原选择了历史。这个问题有些问题。

答案 5: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屈原在古代文学的贡献,就是因为贡献突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为什么,这么多的探究,我们要关注的,只是一种文化底蕴。

答案 6:

流放地,可以自己选择么!

下一篇:你想像西门庆一样过一生吗?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地铁月台在中间,而轻轨月台在两侧?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