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院线模式运作,是电影工业降低风险、提高利润的业者联合行为。对制片方来说,可以保障影片在同一时间、一定数量的电影院放映,较易造成市场声势和迅速回收的效果;对发行与映演方来说,亦可以因此取得较具获利潜力之影片的放映权,并垄断其放映收益。不过,弱势的独立制作影片,进入院线放映的难度较高,也可能造成电影放映市场的多样性降低。
院线有相当多的运作型态。以-为例,院线形成於1960年代,为了因应某些卖座影片(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放映需求,由大台北地区电影院发展出的结盟行为。之後逐渐演变,到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因争夺卖座港片,发行商竞争激烈,院线操作达到高峰。几家主要的发行商,透过自行投资经营的电影院,以及跟大型电影院签约的方式,进行联合的电影发行和映演。当时大台北地区的电影院几乎都进入院线体系,所有影片上映都由掌握院线的发行商经手,形成高度的权利和利益垄断。但是院线的主导者亦有负担,他们必须负责填满院线的所有档期,因此也需要争取所谓的「垫档」影片。
一个院线有一家代表性的电影院挂名,称为龙头戏院,通常位於西门町。其他规模较小、位於其他地区的电影院,则称为院脚戏院。几家主要发行商和掌握之院线如下:龙祥的中国院线(中国、大世界、远东、珍珠城);学者的豪华院线(豪华、南山)和大世界院线(大世界、万国、远东、明星);嘉通(-嘉禾)的新世界院线(新世界、新松都),以及新峰的金马院线(金马、明星、珍珠城)。此外,中央电影公司(简称中影)拥有数家龙头戏院的所有权,因此也有一定参与排片的权利。
不过,院线的组成会因契约到期或市场状况变动而变动,有时每部影片上映的院线组成又有不同,获利高度预期的强片甚至会在两线、三线联映。由於多厅电影院已经出现,一家电影院的不同厅可以分属不同院线。
1989年左右录影带市场蓬勃兴起,为了让发行之录影带有较高价码,影片必须先行在院线上映。因此发行商争取控制院线,院线数曾增加到9条,弹性拆开上映时,一度达12条。因为市场运作混乱,至1993年时又缩减为5条。1990年代中期之後,随着票房结构(台片持续式微,港片票房亦开始衰退,好莱坞片则迅速上升等)和产业生态(主要发行商没落或退出市场、传统老旧电影院逐步消失、西门町地位降低、外商进入经营新兴影城等)的剧烈变迁,过去的院线体系至今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特定发行商与特定电影院之间的某种契约关系和联合行为仍然持续。虽然如此,-至今仍有人使用「院线」这个词,泛指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称为「院线片」。
中文关键字:电影发行 , 电影映演 , 电影院
英文关键字Film Distribution , Film Ex-ibition , t-eater
参考资料 武陵客。1990。〈抽丝剥茧话院线〉,《影响》,5:68-74。魏玓。1994。《当前-电影工业的-经济分析》。硕士-,国立-大学新闻研究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