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答案 1:
姿态,不管有没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这个提倡都是有正面积极的作用的。
答案 2:
无论什么样的政策,执行力第一!这根本不可行啊,怎样验证呢?
答案 3:
作秀!
答案 4:
教育的最初本质是什么 孝文化 这一点还是不错的
答案 5:
既然是校长推荐,只要推荐的不是校长家的孩子,孝不孝顺父母校长怎么可能知道呢?不会有家长傻得在校长推荐自家孩子的时候告诉校长,自家的孩子不孝顺不能被推荐吧?后面那几条要求更是扯淡。在中国最容易造假的就是学校档案。
这种推荐让我想起来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一个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汉以孝治国,举孝廉之后就有机会做官,可最后的结果是“举孝廉,父别居”。另一个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兵“推荐上大学”,讲究“又红又专”,出现过白卷英雄张铁生。
说起来在我老家还真有这么一个原型。上世纪70年代,村里要推荐上大学,当时很多高中毕业因为高校不招生回家务农的学生,结果因为村里就这么一个名额,村长想留给自己“高小”文化的儿子,当时推荐上大学有一个标准是“做好人好事”。于是大夏天的早上,村长的爹挑水的时候把棉袄落下井台边上,村长的儿子“恰好路过”,把棉袄给他爷爷送回家里去了。然后披红挂彩敲锣打鼓满村游街一通之后,算是“好人好事”已经昭告全村,最后把孩子送大学里去了。谁知好景不长没过久让学校给退回来了,原因不详。但是作为这么一个“上”过大学的“高材生”,村里给安排到学校教书,后来又调到镇里,坑了好多年的学生。
扯了这么多就想说明一件事,用德行来评价人靠不住,德行的评价机制本身更靠不住。
答案 6:
想知道不尊敬父母的北大教师要不要开缺?
答案 7:
想法是好的,实际是行不通地
下一篇:试看监管部门如何查处通信公司出售用户信息获利行为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