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知识

知识

电影以 48 帧每秒以上的速度放映是什么样的感觉?

分类: 知识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2-09

阅读 :429

电影以 48 帧每秒以上的速度放映是什么样的感觉?一直以为 24 帧每秒是不会变的,现在卡梅隆居然出来挑战。新闻来源:latime-logs.latimes/movies...4 个答案

答案 1:

电影采取24格/秒的放映速度是历史因素决定的,其实这是一个最经济的方式,而不是最适合人眼视觉的方式。早期电影采用过不同放映速度,从12格、16格、18格到24格都有,如果你看过早期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动作有点像木偶一样是一蹦一蹦的,就是因为那时的电影不是采用24格速度拍摄的,往往低于24格,所以现在采用24的速度回放时就等于做了加速。以24格/秒的速度,差不多每分钟要跑一百英尺胶片,一部标准长度的电影(90分钟)就要差不多将近一万英尺胶片(国内电影拷贝差不多8000-10000元/个),对于大量发行拷贝的电影来说,这个胶片长度就是必须要考虑的成本了。所以经过好莱坞的不断尝试,最后确定了24格/秒的放映格式,这其实是让人眼睛感觉舒服的最低格式。(具体时间点我忘了,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有声片出现之后吧)24格/秒是拍摄速度,在放映时会通过放映机的片门遮挡装置,在银幕上以(24格画面+24格黑场)/秒的速度进行放映。简单说就是通过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完成流畅影像的重放。这是一个临界值,比这个速度再低,电影画面就会有人眼可察觉的闪烁,电影中的动作也会有不流畅。其实现在的电影中如果出现快速的横移或摇镜头时,观众也能察觉到画面会有不流畅的一顿一顿。当现代电影进入数字化阶段后,48格/秒的放映速度实现起来其实就不存在技术难度了,只是商业因素的考虑。特别是对于3D电影来说,因为人眼只能单独看到左右眼的画面,从亮度感受来说,24格/秒的画面往往会让人觉得画面偏暗,但直接提升画面亮度一是有技术难度二是有经济成本,所以采用48格放映也是一个折衷方案。不过48格放映会带来一系列前期技术的变革,并让所有设备厂商抓狂,简单说会带来电影行业的大洗牌,自然阻力重重。这种事情可能只有卡神能够完成这种推动吧。我没看过48格/秒放映的电影,但是可以推断,这样的电影画面会更亮更清晰,动作场景和运动镜头会更流畅。(4月13日修改)根据时光网新闻报道(news.mtime/2011...),彼得·杰克逊在facebook写到:“我们确实在用更高的帧率拍摄电影。关键是要明白,这个过程需要在拍摄和播放时都采用每秒48帧而不是通常的每秒24帧频率——自从上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电影就一直采用的是每秒24帧画面的频率来拍摄和播放的。采用48帧拍摄大家结果是,看起来画面上的速度还是正常的,但画面的清晰度和平滑度都大大增强了。你看每秒24帧的电影也许觉得还行——过去90多年里我们都看过成千上万部这样拍的电影了,但其实这样的影片中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中。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以每秒48帧的频率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会非常有助于摆脱这些问题。它会让电影看起来更逼真,观看起来也更轻松,尤其是在3D电影方面。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长时间的看着以48帧拍摄《霍比特人》的测试片和-,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看着3D画面却不觉得眼睛疲劳。那画面看起来真棒,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此了。到这个地步,再看其他电影,感觉就很原始粗糙了。周日的时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结果一直被抖动的摇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所困扰。我们被每秒48帧惯坏了!”“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每秒24帧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现在,全球的影院都在向以数字放映机为主的方向发展,许多电影也开始采用数字摄影机拍摄,提高电影的帧率变得更加容易起来。电影原教旨-可能会批评缺乏模糊和频闪的电影没有艺术品味道,但我们剧组中有很多这样的电影纯粹-都已经转变了。你会很快习惯电影的新面貌,并发现它给我们带来了更逼真和更舒适的视觉体验。”“我们希望等《霍比特人》上映时能有更多可以播放每秒48帧电影的影院出现。我们预计到2012年12月第一部《霍比特人》上映时,全球会有超过1万块银幕可以播放每秒48帧的电影。我认为这是让《霍比特人》能与时俱进的最好方式!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放映每秒48帧的电影,那你绝对要找一家这样的影院来看电影,那简直棒极了!”

答案 2:

我说说我的看法。48格的制式如果得到确立(目前看还很遥远,并且要不要做也存在争议),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特性将彻底被改变。24格的选择存在多种说法,但有一点大概可以肯定,没有选定更高的频率并不完全是因为成本。24格这个选择非常准确的捕捉了人眼的视觉特性,既保证了画面流畅,又不至于「太」流畅,从而造成了一种「距离感」,为讲虚构故事提供恰到好处的影像质感。也就是说,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个频率就是最适合人眼的,适合人眼看故事。光说很难体会,比较一下电影和电视就行了。中国的PAL制帧频是25,每秒仅比电影多1帧,美国人以前用的NTSC是30(实际不到30,但为计算方便通常称其为30),可以比较相同一组画面,比如看一部电影,然后找相应的DVD(经过复杂的工艺转制成video格式),会看出细微区别。另一种体验的方法就是看胶片拍摄的纪录片,纪实感要比video纪录片弱。此外,爱看体育节目的美国人当初选择NTSCT,也说明高帧频更适合纪实,捕捉运动。48格技术也存在多种理解,本题的卡梅隆提出的就是提高帧屏。这个不怎么在乎故事的导演,就对技术感兴趣,拍片的时候多数时间也都是跟一帮工程师交流。他提出的新技术,一般跟叙事没什么关系,都是如果把画面搞的更酷。当然,你也可以说,电影发展到今天,虚构的叙事美学已经没什么可玩的了,跟观众中间隔的那层纸也没必要留了,索性大家就来看奇观。这种技术业内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我以前看过一些摄影师newsgroup(这些人年纪都很大)里发的样片,虽然很难判断大屏幕上是什么效果,但那种高清video的感觉还是很明显,当然,不排除实际放映有很大区别。推测:这种工艺给电影带来的变化就是纪实性增强,虚构性下降,再配合3D,拍出来的电影约等于现实世界。另一种48格没那么革命,是用两格2k胶片来替代1格4k,也就是说本质上还是24格。这个技术倒是短期内很有可能推行,据说能大大提高画面锐度。我完全没见过。

答案 3:

电影发展初期,低于24格拍摄和放映的时候,放映机还是手摇的呢,所以虽然低于24格,但摇得慢,当时的观众看着画面也是正常速度的,只是闪烁会大一点。现在我们再看老电影,都是给按24格速度放映,当然就跟“小鸡快跑”一样-起来,但其实你同时也发现,闪烁感基本没了。所以,具体多少个格,24格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胶片片孔和抓片机的配合,这个配合其实关键是要和胶片上的声音信号形成同步(这也是为什么新闻里说24格标准是在27年《爵士歌手》之后才逐步形成,声音是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的观赏感受,当然,还有经济上的考虑,格数越大,意味着拍同样时间的镜头,消耗胶片越长呀。。。最终形成了这个24格。我个人没看过48格,更高格放映的影片效果。但估计没啥太大区别,应该视觉感受更舒服才对,应该对眼睛能调整得更舒服。因为电影工艺正在经历第三次技术浪潮──从胶片工艺全面向数字工艺转变,所以很多规则都是有机会被重新改写的。这些先驱的工作就先交给JC大神吧,我们普通观众或者普通电影人,不用考虑太多,不然先驱没准就变先烈了。

答案 4:

没感觉

下一篇:iPad 上有什么比较好的项目管理工具?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欧洲客户一般都上哪些网站找国内的制造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