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答案 1:
很o(╯□╰)o……新知的问题真是面面俱到啊!
我觉得可以从消费者心理、销售量与利润率、可行性三方面分析:
①:消费者心理暗示:
十块钱三斤:侧重于钱的衡量,消费者容易说,——“来十块钱的吧”。(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凑整”的心理暗示)
三块五一斤,侧重与斤的单价,消费者容易说,——“称2斤吧”,很少有人说,“给我来7块钱的”。(因为这种说法是一种“要多少斤”的心理暗示)
②:销售量与利润率:
从销售量上说:用十块钱三斤,单笔的销售量容易提升,而且很容易凑个整往多了算——“再给您添一个,凑十块钱吧”,也就是昌浩童鞋说的,“减少了库存,出了量,虽然减少了每斤的利润空间,却获得了更多的总利润”。
③:可行性角度:
不能否认,这种“十块钱三斤”的叫法绝大部分来源于菜市场等地,而99.99%的菜市场摊主是没有pose机的……
中国人的-卡消费还没有发展到为了买二斤黄瓜-卡……~~~~(>_<)~~~~
所以说,找零钱是个很大的问题,对买家卖家来讲都是很费事的问题,可以推理,刚刚兴起这种“十块钱三斤”说法的时候,大部分菜市场摊主就是想着“想凑个整,少找零钱,还能多卖。”
总之,“十块钱三斤”本身就是一个来自民间阶层兴起的说法,所以不用太高深的理论去分析,了解农民伯伯心思,多去菜市场买几回菜就知道了~~~~
答案 2:
从两方面来说:
前提:在卖家卖3.3元时有利可图。
1. 对于买家;10元三斤每斤3.33元,比3.5元/斤便宜0.2元。
2.对于卖家:减少了库存,出了量,虽然减少了每斤的利润空间,却获得了更多的总利润。
下一篇:怎么量化评价一款输入法产品(拼音)的好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看过CAOZ写的《-解构第一季理解用户搜索行为》后,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