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

百科

曹操刘备等三国之前的人的名都是单数、字是双数?

分类: 百科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01

阅读 :390

为什么曹操刘备等三国之前的人的名都是单数、字是双数?而他们的字却都是双字的,如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9 个答案

答案 1: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三国时期基本还是属于后汉,而秦汉时期大致上是遵循周礼制,是最正统的华文化。 到后来五胡乱华后其他-融合,姓名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至宋明清,由于过于重视儒家加上北胡数度侵占(元、清都是外胡王朝),姓名演变得跟古汉时期已经相差很大了。 周王朝的-部分用单名,也有部分用双名的,但这不是富贵地位区分。比方说伍子胥就是楚贵族。 双名的演变差不多是宋以后了。不过开始增多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胡人后代坐了江山(隋唐两朝皇族都是鲜卑后裔),除了部分皇族及世家大族坚持单名以示尊贵,很多都有了双名。 比如说宋金刚、王世充、刘武周、窦建德等。李世民那是有算命的说什么济世救民之类的才改的名,杨李两族除此以外基本都是单名。 后来到了宋,因为开国太祖是双名,这就没法要求,不过后面的皇帝很多还是单名,算是尊古的一点坚持吧。 后来朱熹把儒家玩得出神入化,搞得民间把姓名也要排个子丑寅卯出来以示规矩。到明清时就成了圣典,康熙都出面给孔家定了30字族谱,孔子后人在其后都严格遵从族谱取名,民间大小氏族更是照样学,多数民间谱系都是明清时候开始的。 不过也不是100%的,也有BUG 比较有名的 郭攸之 马日磾 张世平 辛宪英 尹大目 胡车儿 严白虎 胡车儿出身是西凉的土匪 严白虎是东南的土匪。 张世平是商人 就算是贱民 辛宪英是女子 尹大目可能是外号 但是前俩可都是史书上有名号的 一个做到侍郎 一个做到太尉 谁来考证一下他们两位的出身? 《三国演义》里面有谁的名是两个字,查了一下,发现这样的人着实不少,但大多是无名之辈,统计如下: 1、曹安民:曹操之侄,在宛城之战被杀; 2、单子春:魏国琅牙太守,曾誉年轻时的管轲为“神童”; 3、辛宪英:辛毗之女; 4、尹大目:魏国殿中校尉,曹爽亲信; 5、傅士仁:关羽部将,投降东吴; 6、郭攸之:蜀汉大臣,“贞亮死节之臣”; 7、黄承彦:诸葛亮岳父; 8、刘元起:刘备之叔,曾资助青年刘备; 9、刘德然:刘元起之子; 10、裴元绍:欲夺赵云战马被杀; 11、孙尚香:刘备夫人; 12、程远志:黄巾军将领,被关羽所杀; 13、韩吕子: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14、胡车儿:张绣部将,偷走了典韦的双戟; 15、胡赤儿:董卓女婿牛辅的心腹,-牛辅投吕布反被杀; 16、蒋义渠:袁绍部将; 17、李春香:黄奎之妾,黄与马腾定下诛曹之计,被她出卖,反为曹所斩; 18、刘子扬:鲁肃同乡; 19、娄子伯:隐士,曾教曹操筑城之法; 20、吕伯奢:曹操之父旧交,为操所杀; 21、吕威璜: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2、马日(石+单,音低):东汉大臣,王允欲杀蔡邕,他曾劝阻; 23、马元义:黄巾军组织者之一,因叛徒出卖被杀; 24、秦庆童:董承家奴,向曹操告密; 25、眭元进:袁绍部将,在乌巢被杀; 26、王子服: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7、卫仲道:蔡文姬前夫,早卒; 28、吴子兰:东汉大臣,与董承密谋诛曹被杀; 29、武安国:孔融部将,为吕布所伤; 30、邢道荣:刘度部将,被赵云所杀; 31、严白虎:盘踞江东,为孙策所败; 32、杨大将:袁术亲信; 33、张世平:商人,曾资助刘、关、张; 34、庞山民:庞德公之子,《三国演义》误为庞德公字山民。 以上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的双名其实是字,但无法查证,还有三个拿不准的: 1、濮阳兴:吴国大臣,因为劝谏孙皓被杀,这个可能是复姓; 2、崔州平:隐士,估计是字; 3、庞德公:隐士,估计是尊称。 4、士孙瑞:东汉大臣,与王允合谋诛董,应该也是复姓; 此外,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肯定不在其列,崔州平的名字查不出来。乌桓触其实是袁绍部将焦触,《三国演义》中误与地名相连。 还有几个少数-的,都不能算 比如 董荼那、沙摩柯、兀突骨、彻里吉、轲比能、阿会喃

答案 2:

上古漢字的音節除了輔音、元音、聲調之外還有前綴、後綴、中綴.... 名字長得話,傳達資訊的效能會大大降低。 到了三國時代,前綴已經大致消失了,後綴和中綴一直存在,大約到南北朝晚期才消失。 曹操三國時代的念法大致是:zuu ts-aau。 劉備三國時代的念法大致是:riu pj?? 。 在商周時代,許多人名字更短,大多只有一個字,如:商、紂。那時的前綴還沒有消失,“商”大致念成-ljang,具有中綴-l-和-j-。 如果三國之前某人名字大都是三個的話,念的人估計都要累死...

答案 3:

和王莽时期的复古改制有关,事实上,东汉皇帝没有一个是三个字的

答案 4:

记得三国演义有三字名的.....开始第一章。 “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 当然不多... 三国志好像也有看过三字名的。不过确实不多就是

答案 5:

印象中和王莽有某种关系

答案 6:

赞同@顾扯淡的答案。我也看过某本书上说过那个时代以取单名为贵。

答案 7:

双名,单名本质在于双名前一字为辈份。汉代称呼往往叫字不叫名,加之儒家文化不兴盛,和汉代人口为历史低点等原因。

答案 8:

没经过查证,个人以为,这和名字的需求和习俗有关。 古代的人不多,通讯也不够发达,人的流动性不高,不会出现太大的重名问题,所以往往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区分开了。而现在情况不一样,假如你还取一个字,那很可能上学的时候,分不清是谁,所以现在大部分名字都是两个字了,再加上姓,足以区分了。 另外起名字,是需要包含意思的,古代的文字含义浓缩度比较高,一个字可以表达现在几个字的意思,所以往往一个字就能够表达清楚含义了。另外,很多时候起名,地方上是有很多习俗的,比如商朝的时候,人们重视时辰,会以干支这样的词来起名,和习俗也有不小的关系。 字的起法很复杂,有的按照辈份,有的按照名的衍生,还要相反意思的,但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尊重他,貌似只有有身份的人才会起字。既然有身份,那就是有名人效应了,重字的几率就有大起来了,而且通常给自己起字的时候,含义比较多,要说明几个问题,所以用两个字的比较多。 感觉写的好乱啊,因为各种特例都有,很难一概而论,只能说,主流是这样吧,需求总是推动改变的,所以我习惯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问题

答案 9: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注意了这个问题,老想问问字和名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看待公司内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沙县小吃是如何快速火起来的?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