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月形石柱」的称呼来自於其顶端破损仅存的半圆穿孔(可参考影像图片),其材质为板岩,是卑南遗址上最大的标本,约高3-4公尺以上,宽约1公尺以上,厚达10公分,下半部埋入地下,目前认为是卑南文化中建筑结构的一部份。(李坤修、叶美珍纂修2001:107)
月形石柱不仅现在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在过去也引起许多考古学者的注目,早期-学者鹿野忠雄视其为巨石文化的遗留,当时遗址上的石柱不仅一件,他观察到这些石柱都有固定的排列方向,所以认为它是古代居屋的石柱;1945年,金关丈夫与国分直一两位-学者便在当时卑南遗址上最大的石柱(非今日的月形石柱)旁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住屋构造的结构遗留,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而该次发掘亦是卑南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连照美2003:54)
然而在考古学的研究上,月形石柱存在的意义,不仅於其作为建筑结构的功能上,也代表着史前人类对於石材取得、制造、修整等技术的掌握,如此巨大的石柱,由於其搬运与取得上的困难,也代表着当时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面向,是否具有掌握权力的阶层组织等,进一步仍然有待考古学家的研究。
今日,屹立於遗址上的月形石柱彷佛是见证因建设而破坏文化资产的写照,也象徵着-史前文化曾经的灿烂。
参考资料 李坤修、叶美珍纂修2001《台东县史?史前篇》。台东:台东县政府连照美2003〈-东部新石器时代卑南聚落形态初探〉,在《-新石器时代卑南研究-集》,页53-70。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