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1.位置:中山路104号
2.创设时间:嘉庆13年(1808)
3.现况:现存昭应宫为道光14年(1834)於原址对街逆向重建之三殿式建筑,其中前殿与正殿历经多次之修整建後保存尚佳,後殿已於-57年(1968)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加强砖造之二层楼建筑。
(二)历史沿革
昭应宫正殿主祀妈祖,因此本地称其为「妈祖宫」。自建成後除为城内居民信仰中心及民众聚会、聊天、讲古之所外,设厅後官方於此张贴谕旨告示、日治时期之「文化协会」曾於庙埕广场举办文化讲座、--蒋渭水与蒋渭川兄弟亦於後殿组织「读报社」,由上列事蹟可显示出昭应宫在宜兰的地位与重要性。
嘉庆7年(1802)-垦民已开拓至五围(今宜兰市)而人数日增,此时清廷虽未设厅治理兰地,但居民已筹设「妈祖宫」,并於嘉庆13年(1808)在五围南北主轴上(今中山路),建筑一座坐西向东、两进三开间之「妈祖宫」。之後历经数次整修改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光14年(1834)於对街重建座东西向之三开间三进式之「妈祖宫」,而原庙址则改建为戏台。据庙方延聘之地理师言,改向後兰地必然「科甲联登」,果然文风大盛,中试者日增,例如杨士芳即於同治7年(1868)高中进士。
日治末期美军轰炸宜兰,将後殿2层木造阁楼建筑炸毁,故於-57年(1968)改为钢筋混凝土加强砖造之二层楼建筑。
战後,戏台周边成为小吃集中地,同时宜兰市公所为整顿市容,故於-57年(1968)将戏台拆除改建大楼。目前仅存昭应宫前殿及正殿之主要构件与雕刻为道光14年(1834)之原物。-68年(1979)10月内政部将其指定为国家-古蹟,而成为-86年(1997)重修《文资法》前宜兰地区唯一的古蹟。
(三)建筑特性
道光14年(1834)改西向後的昭应宫,面宽三开间,进深由戏台穿过街道至庙埕、前殿(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至後殿,基地深达110多公尺,庙宇本身进深达60多公尺。其中前殿至正殿是精华所在,尤其是作为门面的前殿以开朗之格局及精致繁复之雕刻,可称为宜兰地区最佳作品,而宽敞深幽之正殿则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前殿至正殿之两侧山墙本为土埆墙,昭和7年(1932)改由红砖组砌,并於室内侧舖贴白色磁砖。
前殿屋架为深九架之叠斗式作法,构件饱满圆润,属漳州风格之建筑。排楼面及看架斗栱造型雄浑,结构与美学兼顾。正殿屋架为深15架之叠斗式作法,与前殿同属漳州风格且手法相似,故应为同组匠师施作。种类丰富、线条流畅、构材比例匀称的雕刻是整座建筑中最精采之处,只可惜-81年(1992)重新粉-後颜色过於俗艳。不管是木雕或石雕,匠师依其特性分别施以不同手法,技巧成熟而细腻,值得再三监赏。在材料之选用上,多为由-进口之上乘建材,如福杉、青斗石、泉州白石、尺砖等,在兰地寺庙中,亦无出其右。
参考资料 .李乾朗《宜兰昭应宫调查研究》,宜兰:昭应宫管理委员会,1988。苏美如《宜兰市志历史建筑篇》,宜兰:宜兰市公所,2001,pp55-615。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