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的菸草专卖开始於日治时期的明治38年(1905年),昭和12年 (1937年)松山菸厂前身为日治时期「-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场」落成,座落於当时兴雅八三○番地,菸厂建厂时正值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卷菸除供应-市场所需,也外销华中、华南及南洋地区。松山菸厂成为继1911年兴建位於後火车站台北菸厂之後,另一座现代化大型制菸厂。
-卅四年则由-省专卖局接收松山菸厂,更名为「-省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两年後专卖局改制成立-省菸酒公卖局,再更名为「-省菸酒公卖局松山菸厂」,年产值曾达210亿以上,对国家财政收益贡献非凡,菸厂专制卷菸、菸丝及雪茄等菸草制品。
由於-的气候多样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在各项产业中如樟脑、糖业、茶叶、菸叶等-人都执行专卖权,东南亚早已有菸草的专卖制度,但是-却是最早建设现代化菸草工厂的「工业村」,足以为当代的楷模。
从原料的输送到产品加工、储藏、机械修理场及成品的运送,「工业村」在规划中兼顾考量到人性的需求及员工的福利,细部如育婴托儿所、医护室、餐厅及员工活动场所、社团组织等自成一格的完整空间规划,让松山菸厂在-整个产业文化上具有不可抹灭的的地位。
日治时-始,-人有效率的规划高屏地区菸田的种植面积,最高纪录达到一万三千公顷的规模,并且从松菸建厂预计生产达20亿支香菸的计画看来,都在在显示「松菸」预定成为-治台迈入工业时代的代表作品。
松山菸厂正式走入历史除了近年来受到经济层面影响,自动化生产、公卖改制、需求量下降及健康问题的冲击;松山菸厂於1998年停产,迁并台北菸厂,然而记忆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才是这个空间应被重视的焦点,迁厂後的厂区已成一座小森林,当初具有地标性的锅炉房依然伫立,俨然是东区最大的绿地地景。
建筑特色
-人受西洋国家的工业革命影响,规划时就引入「工业村」概念,设置员工宿舍、育婴室(含哺乳室)、医护室(含门诊手术台),男女浴室等,重视员工需求,整座厂房分成菸厂入口办公厅为行政管理中心,後方回字型制菸工场,设有制盒、理叶、切叶、卷菸、包装等生产部门,占地约六千余坪。
整体建筑风格属「-初现代主义」作品,强调水平视野,样式古典简洁,墙面的面砖及琉璃、铜钉都是特别定制的建材,为当时工业厂房之典范,
台北市政府於2001年9月28日指定松山菸厂之办公厅、制菸工场、锅炉房、一至五号仓库,指定为古蹟本体,机械修理房及检查室、育婴室,三者登录为历史建筑,并将莲花池、运输轨道及光复後新建仓库,也纳入古蹟保存范围。
办公厅舍建於昭和15年(1940年代),全栋三层楼钢筋混凝土建造,两侧楼房呈ㄇ字型建筑,中间有露空通道与治菸工场相连,。
制菸工场为两层楼的单栋建筑,中庭呈现华丽巴洛克式庭园,围绕中庭四周依序是不同的生产作业场,有理叶场、切叶场、卷菸场、包装场等,前段二楼则为员工餐厅,後改为大礼堂。
松山菸厂古蹟保存区再利用的面向十分广大,依据2002年12月13日「台北市文化体育园区」委托规划成文化区块空间,将指定古蹟部分预计做为「城市历史博物馆」及艺术展示中心及多文化展示预定地,预计2011年前完工使用。
参考资料 陈芳瑜《浅谈松山菸厂在产业文化上的独特性》,台北社团法人中华-自然步道协会,2003李乾朗着,《-古蹟简介》,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1998年台北市文化局.culture/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