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

百科

番仔园遗址

分类: 百科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1-21

阅读 :456

番仔园遗址(代号FTY),位於大甲镇铁砧山风景区西侧邻近台一线之坡地上,行政区划隶属台中县大甲镇顶店里。遗址位置经纬度为N24°21’37” E120°37’52”,海拔高度约70公尺。遗址可能曾为纵贯铁路建设而破坏,现况为坟地、巷道、荒地及民宅或工厂,保存状况不佳。

  本遗址於西元1955年为林朝棨所发现。1955、57年由石璋如和宋文薰进行调查与试掘。1961年宋文薰进行试掘及撰写报告。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於全省重要史謮评估案下进行调查。1992年刘益昌於-地区重要考古遗址初步评估计画下调查。2004年何传坤等将番仔园文化纳入国立自然科学博物数位典藏计画「-中部考古学蒐藏之数位化子计画」下,进行遗物整理、记录及数位化工作。

  本遗址陶器有灰黑色陶、泥质含细砂的淡褐色陶及灰褐色拍印纹陶,烧制技术良好,火候高、硬度大,表面常见有压印的圈点纹、刺点纹、刻划的弦纹等。石器有打制石刀、马鞍形石刀、凹石,另有铁刀残件。而由石器量不多的现象看来,当时可能已以铁器为主要工具。遗迹现象有俯身葬24座以上,及此文化常伴存的贝塚。遗址定年结果经校正後为1036B.P.。

  本遗址因发现时间早并具文化期相之代表性,因此被视为「番仔园文化」之代表性遗址。以此遗址代表之文化内涵,1950年代张光直、宋文薰称之为「大甲台地第二黑陶文化」,1960年代张光直改称为「番仔园水平」,1980年代以後宋文薰定为「番仔园文化」,其前期与大邱园文化晚期并行。2002年刘益昌进一步将本遗址界定为「番仔园文化」中较早的「番仔园类型」,推定年代约距今1600~1000年,最晚约距今800年。基本上皆可代表-西海岸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之文化,是使用高温烧制灰黑陶系陶,并使用铁器取代石器的过渡阶段。

参考资料 石璋如、宋文薰1956〈铁砧山史前遗址试掘报告〉,《国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刊》8:35~50。宋文薰1955〈本系在台中县铁砧山发现俯身葬〉,《国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刊》6:61。1962〈台中县番仔园贝塚之墓葬〉,《国立-大学考古人类学刊》19/20:83~90。1988〈由考古学看-〉,收於《中国的-》pp.93-220,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何传坤、屈慧丽2004《台中市古根汉美术馆、新市政中心预定地及惠来里遗址试掘期末报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5〈台中市惠来里遗址-现的重要意义〉,《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简讯》215期。何传坤2004《-的史前文化》,台北: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黄士强、刘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交通部观光局委托,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执行研究。臧振华、刘益昌、陈仲玉 等1994《台闽地区考古遗址:台中县、台中市》。内政部委托,中研院史语所执行。黄士强、臧振华、陈仲玉、刘益昌 等1993《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第一

下一篇:王汉松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石拱圈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