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领时属於嘉义县打猫东顶堡梅仔坑,1901年嘉义厅梅仔坑支厅梅仔坑区梅仔坑庄,1920年台南州嘉义郡小梅庄小梅(大字)梅仔坑、树林(小字),1945年设梅山乡梅东村。
梅东村因位於原梅仔坑庄的东部而得名,与梅南村、梅北村构成梅仔坑,是全乡最早形成的村庄,此载於诸罗县志的封域志,现三村仍为全乡的行政经济、教育文化、交通运输中心。
二、地理环境
梅仔坑地形呈东高西低,状似畚箕形的盆地,这盆地的周遭,东面是保甲山岭脊,南面为中庄山岭,西面是倒孔山溪和旱溪的交会,北面是倒孔山溪。倒孔山溪又称华兴溪,是梅东村与圳北村的界河,向北流入三叠溪,再与虎尾溪合流,经虎尾後称为北港溪,注入-海峡。
三、聚落分布
梅山,又称梅仔坑,清康熙年间,先民到此开垦,因有小山丘遍长原生种梅树,之後形成聚落,就称为梅仔坑(山丘在现新兴路与社教路交会处),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诸罗县志》就有关梅仔坑山的记载,「顶平豁如釜山之盖而隆其瘠、与鼎盖并峙者为梅仔坑山」。此地的梅花盛景,更被选乾隆七年(1742)的诸罗八景之一的《梅坑月霁》。
树林仔,位处梅东村的北部,华兴溪的西侧,二十世纪初期,池姓先民在此租地率田,四周皆是未开垦的原生树林,因而得名。现以何姓族人居多,更以形成密集聚落,昔日浓林密布,已不复见。
四、学校教育
嘉义县梅山乡梅山国民小学,位於梅东村中部,成立於1906年,初名为梅仔坑公学校,1921年改为小梅公学校,1941年改为小梅国民学校,1946年小梅乡第一国民学校,1947年梅山乡梅山国民学校,1968年改为现名。梅山国民小学是梅仔坑先贤吴炎、江匡国、陈为姜、林郑友梅等人发起设立,为本乡教育启蒙之地。校址为梅山乡梅东村中山路28号之1。
五、文化资产
梅山玉虚宫,位於梅山市街中心,建於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1911年於现址重建,1972年再建,主祀玄天上帝,系於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安座於民宅(梅山玉虚宫沿革志)。
梅山天主教堂,位於梅山村东部,建於1931年,是嘉义教区的中华圣母朝圣地。1913年西班牙洪神父首先到梅山麻园寮山传教。1931年梅山租地建道作为聚会场所,1954年嘉义教区成立,每主日有神父到梅山主持弥撒。天主教修女会中华圣母会由山东抵台,并在梅山设立医疗服务所。现梅山天主教堂地有千余坪,是昔日梅坑月霁的旧地,景色清静,已为天主教信仰圣地。
六、交通设施
梅东村的交通:(一)省道台3线,形成与梅南村的分界线,线东为梅东,北向经梅北村,通往云林古坑乡,南向经大南村,通往竹崎乡。(二)县道162线甲,起点是梅山与县道149线交叉处,经梅东,圳北、太平、龙眼、碧湖、太兴、瑞里、瑞峰等村,终点为太和村油车寮,长46.723公里。沿途有太平风景区、瑞峰风景区、太和风景区,是条观光大道。
中文关键字:梅东村 , 梅仔坑 , 梅山国民小学 , 县道162线甲
参考资料
下一篇:梅北村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楠梓仙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