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实验考古学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16

阅读 :413

保罗˙巴恩(Paul G. Bahn)说过:如果不做实验,人们的猜想只能是猜想而已(1999:296)。为了证实考古理论的正确性,只有不断进行实验加以证实。实验考古学的正式定义是:「藉由实际实验寻求探索和测试理论和假设考古学解释的取向。」一般相信:经过现代实地亲身实验,将可以带来一种新的视野与再认识的可能。也唯有经过此一经验,我们才有可能对考古相关「物」的背後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而能进一步去探讨其社会的技术、型态等问题。

  实验考古学在考古学中的发展,最初是为了试图去重制或使用古代的结构、人工制品,以便学习更多建基於考古学物质资源有关古代技术的部分。其可以提供考古学一些重要的资讯,并且也是一个测试假设和解释的好方法。它不应与历史学通常用以娱乐而非检验的「再现」混淆(Wikipedia, 2005)。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说实验考古学是有系统的方法,被用以测试、评估及解释在任何和所有考古研究层次的方法、技术、预设、假设和理论(Lisa Becker, 2005)。实验考古学的领域通常可以分割为四个范畴:有效控制复制以重建人工制品或已知的活动;藉着已知的资料应用去测试方法论上的预设;脉络(context)(注1) ;和民族学资料。实验考古学也可以藉着这一些问题来说明:古代之人做些什麽?为什麽?如何去做?这一些问题可以用许多诸多不同的方式来回答(Ibid)。

  在国内,实验考古学的工作则正在起步。在石器的部分,则以民国七十九年刘克竑的硕士论文《卑南文化矛簇形器之研究》为肇始。刘克竑的研究,是对卑南文化矛簇形器制作而进行的实验,实验所占篇幅虽小却十分成功;而另一位硕士论文─林嘉伟的《十三行遗址出土的凹石研究》,则是国内第一篇以实验考古为主的论文,内容主要是对十三行文化中的凹石进行各种物品的敲击并类比之,进行比较各种痕迹以推论凹石可能之功用。以上两本论文,是台湾目前少数已见的实验考古发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考古界之外,也有其他学科的人不断进行着类似的考古学实验工作。如台湾大学的地质系教授钱宪和先生便为一例。其不但进行了许多史前玉器制作的实验,也曾结合大陆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交流( 2003 )。其结果值得期待。其他许多考古学的物质研究专文,仍旧多以资料数据的呈现、比较与解释为主要的方向。

注1:这个领域是实验考古学处理遗址形成的方式和其如何经过时间而毁坏的部分。

参考资料

    Paul Bahn 1999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chae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林嘉伟1996《十三行遗址出土的凹石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刘克竑1990《卑南文化矛簇形器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钱宪和、方建能编2003《史前琢玉工艺技术》。台北:国立台湾博物馆。Lisa Becker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http://.mnsu.edu/emuseum/archaeology/archaeology/experimental_archaeology,2005年4月1日上线。资料库连结:http://.mnsu.edu/emuseum/archaeology/archaeology/experimental_archaeologyLisa Becker, “Experimental Arc

下一篇:富尔堡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室内葬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