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1946年7月日本投降,举家返台担任省立台中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半年,隔年担任国立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1952年借调至建设厅担任专门委员兼矿物科科长,1954年又回任台湾大学教授。1957年完成《台湾地形》,1963年完成《台湾之第四纪》,1968年发现八仙洞旧石器时代文化层,1969年撰写龙宫翁戎螺研究报告,1973年主编《地球科学大辞典》,1974年编写《台湾地质》一书,1977年由台湾大学教授职位退休,1985年7月4日病逝台北,享年76岁。
林朝棨先生为台湾第一位地质学家,学问涵盖多种专业领域,从小就接受父亲的严格庭训,练就一身出野外的本领,他以一辈子的行脚、着述,承继并开创台湾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林朝棨先生所强调的研究概念是:「野猪精神」,实地进行研究、从事山野调查,生平着作与学术论文超过150篇,书则有40多部,为台湾地形、地质、考古与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学者。尤其在1957年完成的《台湾地形》及1963年完成的《台湾之第四纪》,奠立台湾本岛第四纪的层序对比的基础,对台湾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贡献厥伟,被当时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石再添尊为「台湾第四纪之父」,并因此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古生物研究方面,台湾光复後国内的贝类学研究亦是由由林教授领导,包括稀有的活化石龙宫贝以及由其所命名发表的数种化石种与现生种贝类模式标本,对台湾的贝类研究贡献良多。在考古学研究方面,1968年3月,他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不同高度的海蚀洞穴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若干洞穴的堆积层中,含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其中有些可能属於年代更古老的红色十一层。因此推想或许能挖掘到比新石器时代更早期的文化层,於是邀请考古人类学系的宋文薰教授一同勘察,终於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史前长滨文化。另有多处史前遗址,例如鹅銮鼻遗址、十三行遗址等,他均有参与发现与考察研究的过程。林朝棨汇整过去日本学者的文献史料,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整合了台湾地质、地形的知识,非但连贯了台湾自然史研究的命脉,其博学程度更进一步整合考古人文方面,发挥学术承先启後的作用。
除研究与教学外,林朝棨也被政府延揽,从1951年开始提出开发煤田、油田等矿业资源的计画报告,并担任隧道、铁路以及翡翠、万大、曾文等水库的地质顾问,推动国家建设;在诸多方面贡献良多。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