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扫叭遗址最早的调查记录是由日本学者鹿野忠雄所进行,後来亦有考古学者进行多次的地表调查,至今为足尚未有正式的发掘记录。过去本遗址在考古文献记载上曾称「舞鹤遗址」,後来正式命名为「扫叭遗址」。
根据多次学者的调查分析,认为扫叭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应为卑南文化,年代约在距今3000年前左右。遗址上最大的特色即为两件石柱,其中一件就记载发现时已倒於地面,後再经竖立,关於其功能与意义,学者推测可能类似於排湾族的祖先雕像,亦可能是做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
在扫叭遗址发现的主要遗物内容方面,陶器主要为夹砂素面红陶,多呈橙红色;石器方面较为多样,工具类包含有打制石斧、石锛、石刀、石杵、石镞、石臼与砥石等,其它尚有装饰用石环及不明用途的带穿圆板等。(刘益昌等2004:1509-SP;李德仁1992;连照美、宋文薰1982:135;鹿野忠雄1930)
目前调查的遗址范围内,多为茶园或作为农业用途,亦有少部份建筑,皆是导致遗址与文化层受到扰乱与破坏的主因,如李德仁(1992:73)所言:「应有适当的整体性遗址公园规划来维护遗址,而新的工程建设事前则应做好文化资产评估,以避免对本遗址进一步的破坏。」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