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23

阅读 :303

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戏中凡画花脸者皆谓之。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明显夸张的线条作为为突出标志符号,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表现性格气质豪迈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张飞和曹操等即为净扮。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形。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始用净的名目,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宋杂剧、金院本的副净是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特徵的喜剧脚色。南戏和北杂剧的净,一方面继承副净的喜剧表演传统,同时也开始向正剧人物转化,因而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它们实际上已包容着这两种不同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喜剧性的,其中大量的是被批判或被嘲讽的反面人物,表演上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成分;正面人物的喜剧色彩则常常表现为性格的幽默和诙谐。除此之外,不少场合还留有副净的单纯插科打诨的痕迹。另一类是正剧性的,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些人物虽然都由净扮,但已排除了滑稽调笑的成分,并且开创了运用特殊造形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先例。明中叶以後,传奇作品创造了大批具有独特性格气质的人物形象,有的呜咽叱吒、气势磅礡,有的诡谲奸诈、凶残暴戾,都要求在形象塑造上有鲜明的表现;传奇作品中还有很多与北杂剧一脉相承、同样具有独特气质的人物如关羽、张飞、包拯、李逵等,原来因受杂剧「一人主唱」形式的限制,只能由正末或外扮演,为了突出其性格气质的特点,也要求在表演的性格化程度上有所提高。这两类人物形象推动了净的表演在前人开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到清代中叶崑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净扮的人物范围及其艺术特点渐趋稳定,净、丑明确分工,形成了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三个行当。(见《扬州画舫录》)

  大面的出现标志着净的正剧化,喜剧性人物则归入副和丑扮,大面中又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与崑山腔同时流传的弋阳诸腔的净,由於传奇剧本可以互相改调而歌,在艺术交流中也经历大致相同的道路,并以黑面形象的独特创造与崑山腔的净脚表演相媲美。花部勃兴後,特别是京剧形成以後,对净的表演艺术进行了更多的磨练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上更为丰富和圆熟,这又引起了净脚内部各行脚色的新的分化和融合,繁衍出众多的分支。由於各个剧种的分行方法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在具体名目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如按扮演人物的身分、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大花脸和二花脸两大支系;二花脸中又有武花脸、油花脸等若干分支。

参考资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王沛纶编《戏曲辞典》,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9。曾永义口述。

下一篇:粤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皇冠艺术节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