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正字戏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23

阅读 :348

正字戏,一称正音戏,因其语言用官话(福建闽南、广东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它是一个包括正音曲(杂以弋阳、四平、青阳)以及昆腔、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正音曲为主要声腔。

中文名:正字戏

别名:正音戏

流行地区:广东省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省闽南等

形成时间:明宣德年间

历史:五百多年历史

1、简介

正字戏,广东地方戏,用中州话演唱,因粤东闽南称中州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名正字戏或正音戏。流行于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粤东和闽南地区。1975年,潮安县从古墓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六月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卷末题:“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正字”,即指正字戏。可见距今500多年以前,正字戏已在当地流行。


2、演变

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明万历年间黄绅撰《石桥场土城记》谓陆丰县碣石卫"国初以来,歌舞相闻"。嘉靖以后戏台建筑成群,万历年间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戏台专演正字戏,并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把戏台扩建成可容两个戏班合演的大戏台。元山寺修有供艺人食宿的戏馆,西库房墙壁写着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1961年的玄武山历届神诞戏"总理"的名字。

据说最古老的正字戏班社双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后持续活动至1960年。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一带演出甚为活跃,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碑文记"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捐银数多于潮音班1倍。这时的常演剧目有"四大苦戏"《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四大弓马戏"《铁弓缘》、《马陵道》、《千里驹》、《义忠烈》,"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记》。这些剧目以唱正音曲为主,昆曲次之。现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贝淑仪手抄《荆钗记》演出本,标有生、旦、外、占、末、丑、净、夫、小、杂10种演出行当。


光绪、宣统年间,"在潮州具有古代艺术文化价值的正音戏……尚有万利班、老永丰班、新永丰班、老三胜班、新三胜班……来往潮州各县演唱……忆儿时爱着老三胜、新永丰班之跳火圈、跳剑窗、吊辫。老三胜班演白鸟记,其骑布马之台步,亦博得彩声。午夜,诸班多串演潮音,以冀迎合大众"。(萧遥天《潮州戏剧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丰碣石玄武山祖庙重光,除聘请常于该处演出的正字戏班演出外,还云集6个剧种的10多个戏班助庆。这时也有正字戏班远涉重洋到东南亚演出。清末民初,正字戏渐次退出潮州,偏处海丰、陆丰两县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宣统元年岁次已酉二月十五日置"的一本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除一出《鸿门宴》外,其余均为"三国戏"。是时的正字戏"言语拉杂,戏皆道白无唱,所演如《三国志》、《前后唐》、《征东》、《征西》等……出台喜打大鼓,吹大喇叭"。(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为了应付提纲戏的演出,戏班的戏箱置备许多演义小说供编演时参阅。艺人掌握着由特定的吹打牌子和表演排场,便可对付演出。

3、特色

正字戏是元明南戏的一支,从闽南传人粤东。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腔、青阳腔、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等。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等。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福建调来自闽南七子班;道士调即师公调,出自粤东;乱弹和吹腔,来自广东西秦戏班,小调多为民歌俗曲,有、、、等。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


4、剧目

该剧种的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著名的有4大苦戏:《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4大喜戏:《三元记》、《月华记》、《五桂记》、《满床笏》;4大弓马戏:《马陵道》、《千里驹》、《忠义烈》、《铁弓缘》。武戏大都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为《槐荫别》、《百花赠剑》、《张飞归家》、《金叶菊》、《换乌纱》等,并改编演出了《琼花》等现代戏。

5、角色

正字戏的角色行当分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正旦、花旦、白扇、公末、帅主、婆、丑12行。专业演出团体有陆丰正字剧团。名演员有陈宝寿等。

下一篇:粤西白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广东汉剧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