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第一期有学员12人,多为大学生。受训时间在晚上,每周三日。周四加一堂「艺术讲座,由林怀民、吴静吉、蒋勳等轮流主讲。半年後随即跟着云门在台湾公演巡回。一方面时实习,一方面贡献心力。
1982、1983年,云门也连续办了舞蹈夏令营,自玛莎?葛兰姆舞团等国外顶尖团队请来优秀教师,还有第一代舞者担任助教。
在灯光设计中,,云门常用布景和特殊灯光。理由很简单,实验剧场的兄弟需要经验,渴望挑战。指导者林克华先给予学员基础的技术训练,再谈及设计领域,半年之後随云门在台湾的公演巡回,练习实际操作。终於让台湾有了较先进的设备。
之後,持续培训舞台幕後技术及设计人才,如今,台湾大大小小专业演出的後台,三十五岁上下的设计家、艺术指导、舞台监督,百分之八十都曾是「云门实验剧场」的学员。
「实验剧场」场地虽小,却有完备的舞台灯光等专业配备,林克华将此地公开,提供给有志剧场创作的年轻人一个发表的园地。台大、文化等校学生在此发表作品;九零年代以「爱情万岁」等电影扬名国际影展的导演蔡明亮,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正式发表在「云门剧展」里。
林克华於1979年正式加入云门,并为云门引进许多”第一项”的纪录。与林怀民称「大小林」。台湾的第一片舞台地板,即是林克华带回国内,再找塑胶公司开发制作,但由於市场需求不大,云门历时三年才做出成品供舞台使用。
冬成立训练班。1978年「薪传」演出完稿版,创作出第一个完整作品。之後又发展出「云门剧展」,每次演出约可容纳数十位观众,但云门坚持不收门票,因为大小林都认为,年轻人的作品未必成熟,不应该让他们有票房压力,才能大胆创作。因此采自由捐献的方式。
台湾小剧场运动在80年代後开始蓬勃,在那之前「云门实验剧场」先辟出一个空间供有志者锻链。台大、文化等各校学生或社团在此发表了「十五号半岛…以及以後」「据说他是我的朋友」等处女作。90年代以後蔡明亮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发表在「云门剧展」里。
「云门实验剧场」自从开团後完全自立更生。除了协助舞团巡演之外,另接其他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的技术操作案子以维持运作。
1985年1月,云门实验剧场迁入八德路四段,监理处对面的公寓二楼。
1987年1月,云门实验剧场出身的周凯於板桥台北县立文化中心为「慾望城国」装灯失足,亡故。
1990年自1988年云门面临财务问题,林怀民先生也感觉到台湾变了,不像从前那样纯朴,而且云门舞了那麽多年也累了,八月时宣布暂停,这件事震惊整个台湾。 9 月,云门宣布暂停之後,办公室迁入八德路实验剧场办公室,行政人员刘雪萍、萧道辉,留守云门。云门舞蹈班於南京东路继续开课。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