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台湾最早的京剧演出活动,始自光绪17年(1891),时任台湾布政使司的唐景崧为母祝寿,请来上海戏班在台演出京调。日治时期,台湾人因「本岛(台湾)戏既不堪入目,内地(日本)戏尤非本岛人之所嗜好」,引进福州徽班「三庆班」来台,此後中国戏班到台湾演出络绎不绝,从1908年正式请「上海官音男女班」来台至1936年上海「天蟾大京班」离开台湾为止,计有约五十个上海京班、或在台改组的上海京班来台巡演,後来一方面因本地歌仔戏、采茶戏及电影逐渐取代上海京班成为台湾商业剧场的主流,一方面中日战争爆发,日治时期上海京班来台演出画上句点。这段时间,上海京剧是台湾民众生活的主要娱乐之一,海派戏成为日治时期台湾京剧的主要内涵。
1949年两岸分裂,顾正秋所率领来台演出的「顾剧团」滞留台湾,对近五十年台湾京剧有重要影响。清华大学王安祈教授将京剧在台五十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奠基期:1950年代。此阶段最重要的除了顾剧团在台演出,其他以个人身分来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章遏云、金素琴、戴绮霞等,其艺术在台湾立下典范作用。另外,军中剧团的成立,网罗了当时在台的大部分名伶,而王振祖先生创办「复兴剧校」,两者皆为台湾京剧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发展全盛期:1960、1970年代。此阶段主要体现在军中剧团,如「大鹏」、「海光」、「陆光」、「明驼」等,名角如云、演出频繁。另外,「复兴剧校」於1962年改为国立,为台湾京剧培养了「复」字辈的优秀人才。
三、创新转型期:1980年代。主要以民间剧团「雅音小集」(1979年成立)、「当代传奇剧场」(1985年成立)为主。前者使京剧由「前一时代通俗文化在现今的残存」转化成为「现代新兴精致文化艺术」;後者则以强烈的实验精神,致力於京剧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文化出路。
四、「大陆热」与「本土化」交互影响:1990年代。1992年起,大陆艺术团体相继来台演出,引发一阵大陆热,一方面传统流派艺术重新受到观众重视,一方面大陆戏曲改革与台湾民间剧团创新心得相结合,创作许多兼融海峡两岸风格的新戏。1990年代後半期,台湾京剧主要有「国立国光剧团」、「复兴剧团」以及辜公亮文教基金会的「台北新剧团」三个团体。
台湾自京剧传入之初即有票房成立,多数集中在台北、鹿港、台南等地,并与当地庙宇活动结合。1949年後,随着播迁来台官兵与国民政府提倡,各地京剧票房林立,并有公演及竞赛演出等活动。详细票房活动可参考毛家华《京剧二百年史话》下册,文化建设委员会,1995。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