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台湾傀儡戏一向不多,目前仅存十团不到,而且艺人全是兼业性质,演出都属於宗教仪式性,驱邪、酬神的意义更甚於娱人的目的,且南北二地各具特色而不相同:南部傀儡戏趋於祈福的酬神仪式,北部傀儡戏更重驱邪的祭典功能。两者基本上都围绕着民众对生命礼俗的信仰而进行。
南部傀儡戏属泉州傀儡系统,戏偶造形较为浑圆、偶头雕工精细与布袋戏偶的风格相同,脚色名称亦同,分生、旦、北、丑四行当,基本操纵线有十四条,戏曲音乐是南管系统的傀儡调(或称白字戏仔),演出戏文不多也很短,多是象徵富贵、团圆、功名、荣华、英显之类的内容,早期戏班通常兼演布袋戏和傀儡戏。一般而言,南部傀儡戏较不具艺术欣赏价值,即使有好的技艺,也只是演给神明看,请戏的主人着重的是「嘉礼」仪式,而不在「傀儡」技艺。目前南部傀儡戏都分布在高雄、台南交界,其中台南市、茄萣、湖内、仁德等地的演出较多。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前的鹿港、台南市和金门也有一些傀儡戏班,都属泉州傀儡系统,但目前仅剩南部六团。
北部傀儡戏属闽西傀儡戏系统,目前只有三团,都在宜兰县内,1980年代以前,桃园、苗栗和新竹地区也有闽西系统的傀儡戏,如今皆已凋零或解散。北部傀儡戏的戏偶数量较多,一般而言,至少需有「三十六身、七十二头、一龙、一虎、一马」,才算一个完整的戏班,象徵「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北部傀儡戏的戏偶造形较具古代「刍灵」的神秘色彩,头型削长,身高较南部戏偶稍长,高约二尺半,基本操纵线有十一条,脚色基本上分生、旦、公末、花脸、小花,而生和公末的脚色系看扮饰(挂须、穿着)而定。北部傀儡戏一直都演唱北管乱弹戏曲,可能和北管乱弹戏曲在宜兰地区的流行有关。
北部傀儡戏在早期还有为一般庙宇的酬神而演出,绝大部份是为消灾、除煞、驱邪等宗教仪式性的演出,除了事主、死者家属之外,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久而久之,人们竟以为傀儡戏不可以看,甚至产生一些民间的禁忌,如孕妇看了傀儡戏会生出软骨儿、小孩看了会被傀儡夺去魂魄等。其实北部傀儡戏除了仪式的部分不可观看之外,演戏的部分本是为酬神娱人,而这也正是北部傀儡戏演出机会很少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