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目前所见的文献中,台湾最早与崑曲有关的记载,为苏州梨园公所的〈翼宿神祠碑记〉,此碑立於乾隆48年(1783),记载的捐款名单中有「台湾局」捐款「六十三钱三十一两」条,所谓「局」即为梨园行会组织,由此表示台湾当时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崑团存在。台湾崑剧唱演活动,可分为三期叙述:
一、1949年以前:此时期的崑曲,主要被保存於台湾十三腔、北管中,其中北管崑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被北管艺人称为「崑腔」的音乐,包括扮仙戏及细曲、大小牌;一是北管的唢呐牌子。
二、1949年至1990年:此一时期的崑曲活动,以曲会和社团活动为主,此外,台湾的京剧团也演出过不少崑曲剧目。崑曲曲会活动,从1949年9月第一周,由徐炎之等人发起第一次曲叙,并以「同期」为名,至今仍每两周举行曲会一次。除「同期」外,1951年夏焕新、焦承允等人又组「蓬瀛曲集」,曲友惯称「同期曲会」为「大同期」,称「蓬瀛曲集」为「小同期」。另外,1950年代初,多所大学、中学也成立崑曲社团,包括北一女、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西湖商职、政治大学、铭传商专、中央大学、中兴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光仁中学。除师大由夏焕新等人指导外,其余都由徐炎之、张善芗夫妇指导。後来为感念徐炎之夫妇,其受业弟子於1987年成立「水磨曲集」,在崑曲的传承、推广方面有重要贡献。
三、1990年以後:由曾永义教授、洪惟助教授等人举办「崑曲传习计画」於1991年至2000年共举办六届,除了一般学员,也成立「艺生班」,招收国光、复兴剧团演员学习崑剧,1999年「台湾崑剧团」成立,这些艺生班演员即为台湾崑剧团主要演员。此阶段两岸崑曲交流频繁,从1992年上海崑剧团华文漪、史洁华受邀来台,与大鹏剧团高蕙兰合作演出《牡丹亭》,为两岸演员合作崑曲演出的第一次。同年10月底,上海崑剧团来台公演,这也是中国大陆职业剧团到台湾的首次演出,其後浙江崑剧团、江苏省崑剧院、江苏省苏崑剧团、北方崑曲剧院也陆续受邀来台演出。除公演外,大陆杰出崑剧演员也多次受邀来台从事教学工作,不但指导曲友及专业演员,更常赴各大学、中学示范演出,对於台湾崑曲的发展与推广有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