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张维贤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8-25

阅读 :431

张维贤(1905.5.17-1977.5.18),台北人,祖籍福建同安,原名张孙乞(张乞食),活跃於日治时期的新剧运动、无政府主义者,中日战争期间及战後以经商为生。

张维贤是大稻埕酒商张家墩与名门陈维英三女陈欣的长子,1923年自佛教曹洞宗中学林(今泰北中学)毕业,旅行中国沿海及南洋一带,有感於台湾没有与现代生活有关的演剧,回台欲实现理想。1924年结合「摘星网球会」球友陈奇珍、陈凸等人,合组一新剧社团「星光演剧研究会」,每年都有新剧公演,颇受观众好评,逐渐提升当时人们对戏剧及演员的观感。1928年正月春假,改名「星光剧团」,在永乐座连续演出十天,创下台湾演剧的空前纪录。

在从事新剧活动之余,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於1927年7月与日人合组「孤魂联盟」,以研究并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为目的,冀图藉此对抗日本专制统治。结社後举办演讲、发行杂志,联合日本国内无政府主义者,并与劳工运动团体互通声气,引起台湾当局警戒,1928年7月,相关处所遭日警搜查,虽无定罪证据而被释放,但原本组织不密的联盟,经此打击也几近解散。

1928年冬,张维贤前赴日本东京,在日本新剧运动的发源地筑地小剧场深造学习,二年之中自由出入剧场相关部门,并常浸淫在纪念坪内逍遥的演剧图书馆中。除演剧外,也参与日本的社会运动。1930年2月返台後,与「台湾劳働互助社」的无政府主义份子合组「民烽演剧研究会」,期望透过艺术改善社会,招募二十多名会员,安排有关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讲座进行培训,有感於学员专业仍然不足,决定暂时中止研究会,於1932年初再度赴日进修。

在东京舞蹈学院期间,学习「达达鲁库罗兹」律动运动,半年後返台重新召集学生授课,内容着重实际练习。1933年秋,「民烽剧团」於永乐座公演《国民公敌》、《原始人的梦》等翻译剧,在软硬体的准备上都可见用心。演出後,张维贤的艺术才华获得肯定,同年12月与在台日人剧团合组「台北剧团协会」。1934年3月,该协会扩大举办「新剧祭」,於27、28日在台北荣座演出新剧,「民烽」是唯一获邀参演的台人团体。虽然观众以日人居多,但张维贤挑战以台语演出,并将拉约斯?美洛斯的《新郎》翻案成纯中国式的作品,演出後反应热烈,声势压过其他参演的日本剧团。此次演出奠下他在日治时期台湾演剧界的地位,王诗琅誉之为「台湾新剧第一人」。

「新剧祭」结束後不久,眼见中国大陆逐渐陷入日本侵略危机,决心前往上海考察剧运,希望能为其尽一份心力;然而对当时的大环境无能为力,只有黯然赋归。中日战争期间,再赴上海经商,任职於台湾旅沪同乡会,二二八事件爆发後,与台籍友人返台尝试调停,被限制行动并遣返。1948年底返台後,经商投资都不顺心;1958年与友人合组「东陆影业公司」,拍摄台语片《一念之差》,不惜成本提高电影品质,但却因票房不佳而提早下片。晚年的他只在家默默静坐,1977年因口腔癌病逝,享年73岁。

张维贤是新剧运动者中,较具剧场理念者,除了标榜打破旧俗,谋求以演剧教化民众,也着重剧场的改革;虽极有心建立职业剧团,但当时社会条件不足,人才有限。他曾多次赴日学习剧场艺术,并在台举办讲座、筹画演出,甚至担纲上场,为改善台湾演剧状况可谓不遗余力。

参考资料

    邱坤良《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报,1992年6月。杨渡《日据时期台湾新剧运动》,台北:时报文化,1994年8月。曾显章《张维贤》,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2003年7月。

下一篇:岛民剧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张道藩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