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改良戏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07

阅读 :335

改良戏是日治时期台湾人移植西方近代戏剧形式的新演剧,为台湾新剧最早的发端,俗称流氓戏。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5月4日,日本新派剧创始人川上音二郎率团来台北朝日座演出;1912年,在台的日本退休巡警庄田与朝日座老板高松丰次郎合作投资,模仿前者的表演形式,招募了一个台语的改良戏剧团,演员以台湾青年为主,剧目有《廖添丁》、《巨贼简大狮》、《周成过台湾》、《可怜之壮丁》、《孝子复仇》等,剧情以台湾当时的民间故事和社会新闻为题材,分场分幕,但无剧本和对白,任演员自由发挥。舞台装置方面仅有简单的风屏式布景,伴奏乐器则用日本歌舞伎的敲击乐器。该剧团在巡回全台後不久即解散,而後一些本地人组织「宝来团」在各地公演,因资金不足,不久也宣告解散。

1921年6月,上海文明戏班「民兴社」来台公演,台南麻豆戏院老板刘金福眼见商机,随即组织台湾民兴社文明戏剧团,仿照上海民兴社的演出方式,但仅一个月余即告解散。1923年前後,原为上海民兴社解说剧情的吴鸿河,因产生兴趣而筹组「台南黎明新剧团」,自任编导,以侦探剧吸引观众,不久剧团因乏人领导而解散。1920年代初的台湾改良戏,走的是中国文明戏的末流;文明戏在中国最初是受到日本新派剧的影响,具有改良社会的精神,但後来逐步走向庸俗化、商品化,以男女私情与家庭生活琐事为主要表演内容,一味迎合观众口味,演出水准渐趋低落。

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後,由於传统戏剧的演出受日本政策箝制,部分歌仔戏剧团为求生存,改以「新剧团」或「皇民化剧团」的名目,也以「改良戏」为号召另起炉灶。演出时穿着和服或现代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剧情为现代题材,但台词跟动作都与歌仔戏相同,日人以「酥胡」(suhu)或「坏把」(fiber)称之,相较於职业新剧的「纯棉」而言,有「不纯」或「混充」等贬低之意。虽然如此,这类戏剧在当时广受民众欢迎,於台湾民间的影响力仍甚於新剧。

台湾的改良戏,虽然从日本、中国间接移植了西方近代戏剧的形式,但以通俗娱乐为取向,剧情通常不脱家庭伦理及复仇义贼两大主题,并没有因戏剧形式的翻新而在内容上反映出当时台湾在殖民统治下的社会生活面貌。改良戏是台湾新剧萌芽学习阶段的产物,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至少为往後的戏剧文化奠下了一些基础。

参考资料

    邱坤良《旧剧与新剧: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自立晚报,1992年6月。杨渡《日据时期台湾新剧运动》,台北:时报文化,1994年8月。林鹤宜《台湾戏剧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3年12月。石婉舜《一九四三年台湾「厚生演剧研究会」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月。

下一篇:张君武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戏蚂蚁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