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台式料理少不了猪油。《台风杂记》记载:「闻天候温热之境,不食油与肉,则体气枯瘦,不堪劳动;台人之调理法,盖有见於兹欤?」这是日治时期来台的日本人对猪油料理的观察与体验。当时台湾人已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猪油使用法。一头猪依部位至少有六种不同的油脂。依次为1.板蚋油(板油):腹部的油,凝固就像蚋仔(即蚬仔,台语发音la’a)一样纯白,天热也不容易溶化,是猪油中最佳者。2.网西油:同样位於腹部如网状,常用於鸡卷或虾卷的制作。3.鸡冠油:包围肺脏的油脂,状似鸡冠,据说和麦芽糖或冰糖一起蒸煮,可以於治咳嗽。4.後座油:腿部的油,富弹性,是办桌菜金钱虾饼少不了的材料。5.腻樃油:皮和红肉中间白肉的油,虾料理也常用之。6.杂油和总油:较不易凝固,茶褐色略带臭味,价格最廉。
参考资料 陈淑华。2009。《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台北:远流。王瑞成。1990。〈油烹与油熬〉。收於《民俗台湾》第五辑。台北:武陵。佐仓孙三。1996。《台风杂记》。南投:台湾省文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