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知道

知道

您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的认识事物的境界?

分类: 知道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07

阅读 :349

您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的认识事物的境界?12 个答案

答案 1:

辩证法认为,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和阶段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当然这么说没有诗意,所以就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样的方式来说,显得玄妙多了。

答案 2:

武侠小说中的剑客,初学者人是人,剑是剑;等练到高级阶段,人即是剑,剑即是人,所谓人剑合一;而剑客的最高境界是人还是人,剑还是剑。

当然类似的说法很多,很多人喜欢拿来故弄玄虚,以至于很多时候都被用烂了。记得我当年考-的时候,教练一本正经的贩卖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人是人车是车,人车合一,人还是人车还是车”的玄妙理论,听得我们笑得不行。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到的三重境界。今人常用这“三重境界”来解析离合、升迁、得失等等。大多数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才会明白理解这三重境界的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答案 3:

从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和禅宗的理解说些浅见吧。

人最好的状态无论在道家还是禅宗看来其实都可以归为婴儿。

婴儿没有“我”和“他人”的概念、没有“善”“恶” 的概念。没有执念、妄念等等一切后天生成的东西,纯净如一。这个时候犹如一面镜子或者湖水,外面有什么,就会原原本本的反映出来,所见既是所得。当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当这个婴儿沾染红尘,后天逐渐占据主动,先天被蒙蔽,“我”这个概念就扎根了。神秀说:身神是-树、心如明镜台。他所说的“身、心”具是我执的体现;后面两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说明他有外物与我之分。此时所见非所得,吃饭不为饱腹、穿衣不为御寒,没有单纯可言。就是看山非山、看水非水了。

繁华过后,幻灭成空,心境平复。虽非婴儿,但事事直指本心。重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又不同于婴儿。应该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水与我浑然一体,再无物我之分。

答案 4:

先把书读厚,然后把书读薄,最后书在心中。

答案 5:

这是 从 最初的是 到后来的非 直至最后的是与非之间 最高的境界 往往 就在 是与不是之间

答案 6:

人 ,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记忆。当你第二次看山的时候,和你人生的第一次看山,是不一样的感受。或许你看到的,只是脑海中“山”的概念,你已经有局限了,你已经看不到山的实相了。仿佛你戴上了有色眼睛来看山。最后当你抛弃你的观念,找到初心,再看此山,时,山还是山。

所以要保持孩子般天真的心,不要受观念的束缚。没有抗拒,不费力的觉知。

答案 7:

我认为是这样:

一开始,好的坏的都接受,丰富了自己。

后来,见得多了把坏的剔除了,精简了自己。

最后,见得海量了,把坏的也可以看懂了,升华了自己。

答案 8: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角度不同。

答案 9:

汪先生,这大概叫朦胧派吧,大概孙悟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酒后也是这样

答案 10:

王国维的三段论,实际是符合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第一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阶段: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

哲学上讲的认识论:认识再认识,实践再实践。

答案 11:

一开始做新闻,按照常规套路走——看山是山

再接下来,领导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目前的稿件看不上了,我迷惘了——看山不是山

新闻做油了,自有一套主张,别人爱说啥说啥——看山还是山

答案 12:

大俗即大雅

下一篇:现在阶段股市可以抄底了吗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网络公司无限制的发行虚拟货币,会对货币产生影响吗?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