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习 > 知道

知道

“微博”与“大字报”

分类: 知道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9-30

阅读 :317

“微博”与“大字报” 进入2010年以后,微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产品,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时代自然形成,凸显着个性的张扬。由于微博使用者不必考虑给自己的言论起什么标题、如何展开叙述,更不需要拿什么材料来进行辛苦的论证,全然是自说自话,所以喜欢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对那些“有想法”但不善文笔的人(包括一些名流),尤为热衷微博。看博的人,你尽可以把微博说的那点事如过眼云烟,你也尽可以把微博说的那点事大做文章,看了便是一种参与,转发便是一种支持——还记得上世纪60、70年代的“大字报”吧,只要自己觉得对某件事、对某个人需要进行“揭露”或“批判”,你就可以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张大字报,你想往哪贴就往哪贴,至于所揭露与批判的内容——“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1 个答案

答案 1:

大字报: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7年)到70年代末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共贴出了多少张大字报,恐怕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统计出来的数字。遥想当年,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或许不会很多(有的即便是自己不识字,也会请别人-),而没看过大字报的人,恐怕更是寥若晨星。

  微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首届中国微博大会又传来消息:从去年3月份到今年3月份,一年之间微博用户从5300人增长到现在的2.3亿人——这个数字接近于全国(包括老、弱、病、残在内)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小结:就“普及率”来说,写大字报与写微博的绝对人数可能差不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民总量小、文化程度低、写手相对较少)。区别只是在表现手法上,“大字报”比较原始,“微博”却充满现代气息。

  大字报: 大字报是张贴于墙壁上用大字书写的墙报,是当年“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四大自由”之一。大字报可长可短,可以是几十个字,也可由成百上千个字,只要你想写,对人、对事写什么都可以,不需要审批,并且可以任意张贴在任何场所。

  微博:借助于互联网,以140字左右的只言片语,就能组成微博的内容,并在第一时间即时向全世界发布。微博内容完全是由博主自主选择,是一个任由博主自由展示自己的舞台,所有文字(极其图片、-、音乐等等)其所包含的信息,只要“不违法”都可以任意发表。

  小结:在使用和发布上,大字报和微博基本处在同一“便捷”状况,小有不同的是大字报只是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并且展示的只有文字,而微博却能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能面向世界。

  大字报:大字报最主要的功能,一是揭露,二是批判。“揭露”可以是确有其事,也可以是无中生有;可以是实事求是,也可以是断章取义;可以是伸张正义,也可以是为虎作伥;可以是实话实说,也可以是瞒天过海。“批判”可以是和风细雨,也可以是暴风骤雨;可以是有的放矢,也可以是无限上纲。

  微博:微博的最主要功能当然是即时信息。所谓“信息”,书面上讲是“生物体通过感觉同外界交换内容的总称”,说简单了就是“消息”——国外的、国内的、别人的、自己的、过去的、现在的、文明的、丑陋的、真的、假的、丑的、恶的等等等等,可以是揭露的,也可以是批判的;可以是自娱自乐的,也可以是大鸣大放的;可以是转发的,也可以是原创的;可以是探讨,也可以是争鸣,如此等等。

  小结:就功能上说,微博的这个“个人舞台”要比大字报的舞台大得多,可以这样认为,“微博”把“大字报”从单一的“-目的”带向了除“-目的”以外的更为广阔的领域。

  大字报:以一种方式表达一种“诉求”,至于这种诉求是否正当与合理或合法,这不关写大字报的人。贴一张大字报,目的是“引起普遍关注”。

  微博:以一种方式发布一种信息,无论信息是真、是实、是假、是虚,也不管信息对社会、对他人是有利还是有害,博主只是采写,不论结果。当然发布一条信息,目的同样是“引起普遍关注”。

  小结:大字报与微博的“期望值”是一致的。

  “微博”在最初阶段,只是用于向好友的手机发送文本信息。然而,在中国当下却形成了传播领域近乎于“革命”般的迅猛发展及功能异化——微博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微博话题也从日常琐事转向社会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与舆情表达和汇集的重要平台。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甚至连政府机关、政府官员都开通了微博,微博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参政议政。为此,有人说中国人就是聪明,微博成了“新传媒”,让老百姓有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话语权、监督权、参与权。当然也有人说,好端端的微博让中国人给“妖魔化”了,牛鬼蛇神可以在光天化日下招摇过市了。不认字的人不会写大字报,也看不懂大字报上说些啥,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听,反正是“有人说了”。同样,不上网的人自然不写微博,也自然看不到微博上都说了些啥,也同样“听别人怎么说”——即便是一些大牌的媒体,也把微博上的那点事当“新闻来源”——“某某某的微博说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微博正在改变舆论格局,其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或许这原本应该算是一件好事,一件关乎于发扬-的好事。但是由于微博功能被“揭露”与“批评”所主导,加之用户水平的良莠不齐、网络管理的缺失和失控、内容表达的碎片化和简单化等等因素,使得一些人很容易借助微博,将个人私欲转化为社会-;将个人情绪,演绎为社会诉求,扭曲事实真相,妨碍正确决策,危及社会稳定。而更为重要的是微博也为“网络-”、“-”和“-”等, 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制造谣言、左右网络舆论、操纵网络-,形成“网络-”提供了条件。

  在全民缺乏文化自觉背景下又被功能异化的微博,的确有点如当年“大字报”的感觉,或说是“大字报”的升级换代。

下一篇:中国的电子商务真的开始泡沫了么?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今年教师节该不该送礼,该如何表达对教师的敬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