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但由山区将物品挑运至大排竹路途遥远,中间的休息站便应运而生,约在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有名为吴根的农人,选择於急水溪与白水溪交会处附近结庐贩卖冷饮,提供过往的人歇脚休息,并提供量秤供前往市街的人先行秤重,之後也开始经营山产交易,进而吸引人潮建屋成店,附近居民习称此地为「店仔口」。
道光12年(1832年)张丙之乱,由於激烈的会战发生在大排竹,使得大排竹街面受损,从此大排竹商业转移至店仔口;店仔口更由於位在山地与平地的交接带及府治交通的山线要道,商业、市街逐渐发展。因此就在交通、沿山位置及本身自然环境条件的促使下,店仔口在光绪年间不仅成为地区性的消费与商业中心,同时也是盐水、下茄苳、番社、水崛头等地批买山产的重要交易中心 。
日治初期,由於近山的地理位置,山中易於藏匿土匪,为了就近控制土匪,明治28年(-5年)日政府在店仔口设立警察署,翌年改为宪兵屯所,并设有店仔口区长役场,明治30年(-7年)设店仔口办务署,署址设於店仔口街,管辖范围有下茄苳南堡、下茄苳北堡、哆罗国东顶堡、哆罗国东下堡、哆罗国西堡。明治31年(-8年)管辖范围增加果毅後堡,明治35年(1902年)废办务署,置盐水港厅店仔口支厅,明治42年(1909年)行政区属於嘉义厅店仔口支厅 。
清末至日治初期,是店仔口市街扩展最为迅速的时代,此时下茄苳市街已经没落,新营市街尚未兴起,而店仔口街由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跃升为地方行政中心,扩大了其中地的机能与规模。
归纳店仔口能在日治时期崛起的原因如下:(1)、店仔口一直是沿山地区如同嘉义县辖区的赤山堡,果毅後堡、茅港尾东堡、善化里东西堡等前往县治的交通要道,亦是府县交通要道。(2)、匪徒、-份子聚集,受-政府警宪单位关注,跃升成为地方行政中心。(3)、山产、农产的生产交易中心与-地 。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区重新调整,店仔口街及其附近村庄,改为白河庄,划归台南州新营郡所辖,白河之名才告出现,「白河」地名来自蜿蜒流经平原南部的白水溪,因上游流经枕头山附近,水中含有石灰质而使流水白浊,庄名更是以白水溪为名再转为「白河」,昭和20年(1945年)升格成「白河街」,光复後废街庄设乡镇,白河街改为白河镇,一直沿用至今 。
日治以後,明治40年(1907年)东洋制糖株式会社於水崛头庄设南靖制糖工厂,除绍安厝、莲潭庄划归大-制糖株式会社原料采取区之外,其余平原、浅丘各庄皆划为东洋制糖株式会社的原料采取区。乌树林制糖工厂设立後,加强原料采取区的数度调整,位於八掌溪以南、急水溪以北的白河地区划定为乌树林制糖场的原料采取区,大正2年(1913年)东洋制糖株式会社收购嵌仔头及六重溪、粪箕湖部分土地为会社直营农场,昭和2年(1927年)东洋制糖株式会社将南靖糖厂与乌树林制糖工厂让渡给明治制糖株式会社(糖业统计,1943:2)。在制糖株式会社采取资本主义式经营後,居民的耕作型态与生产内容由传统的水稻转为甘蔗的种植,而原有的水稻生产虽然受甘蔗种植的影响,但因白河地区本身条件的优越加上埤圳的有效连结,水稻的收获量更甚於其他乡镇。日治中期日人在马稠後地区试种蓬莱米成功後,推广至全区,以及「米贵糖贱」,水稻在平原地区恢复生产盛况。此时水源虽有稳定的供应,却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甘蔗、水稻需求,除少数地区水源够稳够丰得以发展二期稻作,水源不丰的因应之道便是实施甘蔗、水稻轮种,或为一期稻作,旱季种植杂粮作物 。
除了基本的米糖生产外,丘陵山地亦随着-现代化工业、企业经营型态的进入,而改变了原本传统的山林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枕头山石灰岩的开采、关仔岭温泉的开发,六重溪石油的探勘以及-生药株式会社竹仔门农场的经营,此时的白河在日人的投资与经营下,丘陵山地呈现另外一番风貌,自耕、佃农的型态转为雇工,改变土地的景观,颠覆了传统居民的耕作内容与作息时间,同时也带入了许多外地-,形成不同的族群融合 。
除了基本的米糖生产外。各村庄选择了最适的生产内容,如埤仔头的草蓆,关仔岭的扫帚、马稠後的蓬莱米,大正年间,-企业的投资经营,以该地自然条件作为发展基础,而有枕头山的石灰,关仔岭的温泉…,因而逐渐出现了「一村庄一特色」的雏型。
日治时期建立的稻、蔗、杂粮的生产模式,以及农产加工品的生产特色,一直持续到-54年(1965年)白河水库建立後,开始出现转变。白河水库兴建後,提供了白河、东山、後壁的灌溉与饮水水源,灌溉水源至此才达真正稳定状态,西部平原因为水源丰富与稳定让居民逐渐弃蔗转稻,原本的看天田、一期稻作转为二期稻作,东部的丘陵山地划为山坡地保育区,从此限定其发展。-75年之後政府鼓励稻田转作,大竹、玉丰、广安、莲潭普遍种植莲花,为白河植下新的契机与希望 。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