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斩龙山遗址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23

阅读 :398

斩龙山遗址行政上隶属於台北县土城市员林里,位於土城市海山高工西南侧,学士路及现今捷运海山站附近,而中正路适从遗址中央贯穿。遗址所在即今土城第一公墓山丘及其北侧残存的突出小山;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21°26'26",北纬25°58'41",为台北盆地南缘清水山块侵入台北盆地之丘陵棱线前缘山坡,西距大汉溪约1.5公里,海拔高度约12~25公尺。

此遗址最早为盛清沂先生於1955年6月4日所发现,当时盛清沂先生在调查土地公山遗址的回程中,经过土城市内柑林时发现此处地形良好,於是第二天前往调查,即发现此遗址。当时并采集石斧、石锛残件及陶片数件,依据当时盛先生的调查,山丘北部遗物较少,而山丘南侧跨过公路发现的遗物较多似为遗址的中心。次年偕同石璋如、宋文薰二位覆查,亦发现打制石斧及红色陶片数件。1980年黄士强、刘益昌二位亦曾覆查此遗址并采集有段石锛,随後1990年刘益昌曾做过11个探坑的考古发掘,这次的试掘除了确认此遗址有圆山文化的要素之外,还更进一步了解山丘海拔15公尺至山顶都有遗物分布,而小山东北缓坡有较厚的文化层堆积,并从发掘探坑出土的木炭测得碳十四年代为2790±90B.P.(刘益昌1992)。

1992年执行「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调查研究计画」及1994年时刘鹄雄先生皆曾调查过此遗址。除此之外,2003年「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计划第七期」执行期间,陈得仁、卢瑞樱二位亦曾调查过此遗址。虽调查当时,遗址正遭受工程取土之破坏,但仍采集有有肩石斧、石锛粗胚、石镞、打制石矛、两缢型网坠、砝码型网坠、玉矛、石刀、安山岩质石盖、砥石、石锤、白玉髓、石材、石片、玉环、泥质灰胎篦划纹纺轮、缟状泥质陶、有刺点纹灰陶等遗物。基本上这些资料说明了此遗址的文化相包括了圆山文化及植物园文化二个文化内涵,圆山文化为有地方相特性的土地公山类型,而植物园文化则属大汉溪右岸仅发现零星遗物的中小型遗址(郭素秋2002)。

参考资料

    盛清沂(1960)《台北县志 卷四 史前志》台北:台北县文献委员会。黄士强、刘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交通部观光局委托,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研究计画报告。刘益昌(1992)〈台北县土城乡土地公山、斩龙山遗址试掘报告〉《田野考古》3(1):21-57。郭素秋(2002)〈「植物园文化」探析〉《文与哲》1:273-332。

下一篇:扬文会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文化学派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