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此遗址为民国70年4月时,因内政局观光局垦丁风景特定区管理处铺设「珊瑚礁林公园游憩区」石板步道时所发现。次年即委托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李光周前往进行调查研究计划,在17个发掘坑中,得到了迄今可能仍为恒春半岛考古研究最具影响力的一批考古遗物与研究结果。由於重要性高,本遗址後续又经数次调查及试掘,包括民国73年李光周等的调查,82年黄士强、李匡悌带同学生进行考古田野试掘,83年臧振华等进行台闽遗址普查计划时调查,以及89年李匡悌等建立GPS系统档案计画时所作调查等。
本遗址遗物量大,叠压多个文化层,因此遗物类型十分复杂。陶器部份,包含了垦丁类型(第二层)的绳纹红陶(罐形器、豆形器、钵形器),以彩陶为特徵的鹅銮鼻第三类型(纹饰有条纹、绳纹、粗条纹、方格纹、篮纹、指甲纹、彩绘纹等),及以素面陶为特徵的鹅銮鼻第四类型陶器。石器部分,已发现的有砾石砍器、石片砍器、打制斧锄形器、磨制斧锄形器、磨制锛凿形器、磨制石刀、靴形石刀、卵形带槽网坠、矛镞形器、玉器等。其他骨角器有贝刮器、骨凿、骨匕、骨尖器、鱼钩等。生态遗留有兽骨、鱼骨、龟甲、贝壳等。
此遗址的定年结果,约为距今6500~2000年(臧振华等1994)。依李光周之研究与界定,鹅銮鼻第二遗址拥有多个文化层次,足以代表此地区文化的变迁与递嬗,自遗物中,可以看到从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到近代原住民文化不同时期中的物质文化、甚至社会结构的相关性。以陶器为例,本遗址包含了未有陶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持续性文化(或称先陶文化),新石器时代先声的绳纹陶文化,以及其後的素面陶文化,最後进入了使用硬陶的铁器时代与原住民文化,及拥有瓷器的汉人文化等数个文化。在生态的遗留上,也可以看出史前居民从较依赖渔猎生活,到进一步的有效利用农业作为粮食来源的趋势。聚落上,也有从分散的小聚落到较大的集合聚落的倾向。由於拥有大量可贵的研究资料,鹅銮鼻第二遗址至今仍是南台湾最具重要性的遗址之一。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