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漯底遗址地理区属高雄县弥陀乡漯底村,面积约165,000平方米,位於漯底山西侧、顶厝聚落间;南可至南安国小南;所处地形为漯底泥火山之西、南侧缓坡面,地势略向西倾,坡度在10度上下;地层土质属黄褐色砂土。遗址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牛稠子文化牛稠子类型、鞍子类型、金属时代的茑松文化茑松类型。它亦包括西拉雅族文化(即平埔族文化)等多文化层。其年代约为4500-400B.P.。
历年来出土的遗物,陶器方面有灰色素面陶、陶环、陶纺锤、橙色细砂绳纹陶、橙色夹粉质颗粒近绳纹陶、橙色细砂素面陶、灰黑色泥质陶、橙色泥质陶、茑松文化红褐色素面陶、陶环、陶纺轮;石器有矛镞形器、锛凿形器、石刀、磨制斧锄形器、石锤、磨制石刀等。其他生态遗物则有贝壳和兽骨。至於遗物分布的状况,在农道北侧遗留呈点状分布,各点面积不大;南侧(茑松类型)贝塚面积较大,厚度达50-100公分。遗址内除了遗物外尚有发现遗迹,分别为茑松类型时期的贝塚和牛稠子类型时期的灰坑。
漯底遗址虽属於牛稠子类型的一部份,但却出现一种与牛稠子类型陶器主要风格有别的歛口罐。牛稠子类型的陶器风格,主要是红褐色的「夹砂陶」与红褐色的「泥质陶」,以及较高、而且斜斜地向外张开的「侈口」陶器。在漯底遗址则出现过一种又低又矮、向内缩进来(「敛口」)的罐口陶器。这类型的陶器外表多呈红褐色,内胎呈灰色,烧成的温度大概在摄氏六百五十度到八百度之间,外表都会用绳纹做为装饰,也有少量的彩绘与划纹。泥质陶的表面,有试图磨亮的痕迹留下。
漯底遗址为高雄县重要的遗址之一,因其蕴含许多意义—不仅文化层多且分布面积广大;另外,其茑松类型文化层深厚,鞍子类型出现的频率较低,还有其绳纹红陶部分器型特殊(如水平歛口罐少见於同时期其他遗址中)等—都是它的特殊之处。
遗址之漯底溪南侧为学校修筑操场而切除,北侧因开辟成梯状菜园及水田而受破坏;现建议指定为古蹟,希望能因此而对剩余之部份有所保存。
参考资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