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牛稠子文化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11

阅读 :187

牛稠子文化属於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南部史前文化,年代大致在5000 – 3400 B.P.左右。在史前文化的分类上,又可归类为「绳纹红陶文化」或「细绳纹陶文化」。

  牛稠子文化可能继大坌坑文化发展出来,其在南部分布甚广,遗址的数量亦多。主要遗址有台南县仁德乡牛稠子、永康乡网寮、高雄市桃子园、覆顶金,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阿莲乡大岗山,屏东县恒春镇垦丁、鹅銮鼻,澎湖县吉贝、赤崁、良文港、竹篙湾等。这些遗址出现的遗物并不尽相同,而以台南、澎湖的与高雄、屏东出土的器物之间的差异最大,因此学者把牛稠子文化分为二类型:牛稠子类型和垦丁类型,前者分布於台南、澎湖,後者分布高雄和屏东。

  牛稠子类型的陶器较为单纯,常见的为罐、钵两种器形,有的带有圈足或器盖。罐的口部形状以低矮颈者为典型亦有外缘带有一圈突脊高领者。罐为中小口鼓腹罐,不少为折肩。陶器呈红褐色,手制,含细砂,自颈或肩部以下施有绳纹,亦有素面者。陶环的数量也不少,有些为黑色。此外亦有纺锤。石器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斜刃石斧、石锛、石矛、石镞、网坠、石刀等。

  垦丁类型的陶器种类繁多,除了罐、钵之外,瓶、豆、鼎、盘等亦有发现。罐的形状和牛稠子类型大致相同,其口缘带有一圈突脊者数量较多,肩常为折肩。瓶为细长颈、大腹、圜底瓶。豆带有高足圈、圈足上带有长方形或椭圆形之镂刻,上部常为敞唇的盘或钵。在垦丁的遗址发现不少圈足,其上带有刻画纹。此外,发现有陶环、陶纺锤、陶环常以黑陶制造,有的带有划纹。

  石器有打制石斧、磨制石斧、石锛、石凿、石矛、石镞、网坠、靴形石斧等。此外还发现到贝器,如贝刮器、贝环、贝珠等。磨制石斧有舌刃和斜刃二种,斜刃石斧在牛稠子类型中亦常见。垦丁类型之石刀较为少见,有靴形石斧,牛稠子类型有石刀,但迄今未发现到靴形石斧。

  在垦丁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豆类以及稻壳的印痕,使我们知道当时已经种植这些作物。垦丁得鹅銮鼻遗址并发现了石棺群,葬式为仰身直肢,并有拔牙情形。棺内还随葬有罐、钵、瓶、豆、及珠、环等装饰品。

  牛稠子文化的这两个类型,基本性质是相同的,至於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属於地域性的,而非时间性的。在时间上二者大约同时,在牛稠子遗址稍晚的贝层中所采的贝,测出年代为3525 + 70 B.P.(校正後为3395B.P.);垦丁遗址的碳十四年代为3900 B.P.左右(矫正後为4000 B.P.);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在南端的凤鼻头由於陶器形制较为精细,建议增列「凤鼻头类型」(臧振华:1990:3)。

  牛稠子文化与中部地区的牛骂头文化,无论在陶器的形制与纹饰都有相同之处,年代亦大致相若。学者们认为,它们可能都是从大坌坑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参考资料

    李德仁1992《台南县仁德乡牛稠子遗址试掘报告》。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黄士强、刘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与整修建议―考古遗址与旧社部分》。台北:台湾大学人类系,p.67 – 68。臧振华着1990〈论台湾的细绳纹陶文化―兼论台湾史前文化来源问题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1 - 31。1999《台湾考古》。台北市:文建会,p.50。资料库连结:http://twstudy.sinica.edu.tw/cgi-bin/search/one_site.mpl?v=1429

下一篇:清代历任凤山县知县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营盘口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