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皇民化运动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11

阅读 :388

(1937年~1945年)让殖民地台湾走向「皇国臣民化」的总体改造运动。1930年代以来,台湾总督府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局势渐趋紧张而实施一连串社会教化运动,除进行农村聚落经济体的生产力、卫生改进外,亦加强普及国语、敬皇尊神、生活改善等。

1937年(昭和12年)中日战争爆发後,为配合日本国内「国民精神总动员」而展开皇民化运动,其内容除承继先前之社会教化运动,继续加强日语常用运动、要求参拜神社、家庭奉祀「神宫大麻」(神符)、推行日本生活样式,从1940年起更推行「改姓名运动」,以加强日本「精神涵养」;同时禁止学校汉文课程的教学、废止报纸「汉文栏」、禁止台湾传统音乐与戏剧、实施寺庙整理、台湾人家庭正厅改善等,用以去除汉人色彩,以达到台湾人「皇国臣民化」。台湾总督小林跻造亦於1939年声称:皇民化、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为其统治台湾三原则。

在皇民化运动推行下,使用日语成为台人彻底皇民化要件之一。经由推动,台湾人谙日语者,从1936年165万人,占总人口32.3%,跃升至1940年超过280万人,占总数51%。

宗教改革方面,国家神道的推展与抑制台湾传统信仰并行。为积极推展国家神道,官方共认可68所神社,其中38所在1937-1943年间兴建,并要求各级学校与团体前往参拜;另外由行政系统颁布「神宫大麻」,要求各个家庭奉祀,1936年颁布34万枚,1937年後超过50万枚,达全台总户数6成左右。为抑制台湾传统信仰而实施的家庭正厅改善运动、寺庙整理运动,则由地方官厅主导,各地发展内容不一,推行期间约1937-1941年。正厅改善主要是要求家家户户安置神棚、供奉「神宫大麻」,至於供桌上的祖先牌位与神像处理,各地方处理情形分歧;寺庙整理则企图透过整理、裁并地方寺庙来压制台湾传统的宗教。外表形式上的皇民化,以改姓名运动为要,即将台人的姓名改变成日本式的姓名,从1940年2月11日开始施行。改姓名在台湾以户为单位,采许可制,必须由户长向官方申请,且符合「国语常用家庭」、常深切努力涵养国民资质,且富公共精神者的条件。改姓名的人数,至1943年底累计126,000多人,约占总人口的2%。

1941年皇民奉公会成立後,皇民化运动转化成皇民奉公运动,运动的内涵从强调国民精神涵养的皇民化层次,转为忠君爱国行动实践积极化的「奉公」层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後,台湾人被徵调为军夫、军属的人数增多,1942年2月起开始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徵召总人数约5,500余名;隔年7月起,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共徵召11,000余名的海军特别志愿兵。随着战况吃紧,到了1945年1月,徵兵制度在台湾全面施行。

中文关键字:国民精神总动员 , 改姓名运动 , 台湾人家庭正厅改善运动 , 寺庙整理 , 皇民奉公会

英文关键字 , temples movement , Kominhokokai

参考资料

    江间常吉。1939。《皇民化运动》。台北:东台湾新报社台北支局。周婉窈。1996。〈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年〉。收於《台湾史论文精选》。台北:玉山社。周婉窈。1996。〈日本在台军事动员与台湾人的海外参战经验〉。《台湾史研究》,2(1):85-125。蔡锦堂。1994。《日本帝国主义下台湾の宗教政策》。东京:同成社。蔡锦堂。2007。〈再论「皇民化运动」〉。《淡江史学》,18:227-245。

下一篇:毕雅旁Piyabong旧社与奇卡拉冈Tsekalagan旧社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游弥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