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岳阳花鼓戏,民间小戏剧种。俗称“花鼓子”,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流域,流行于平江、汨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县。
中文名:岳阳花鼓戏
俗称:花鼓子、瓮琴戏
语言:当地方言
流行地区:平江、汨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等地
1、简介岳阳花鼓戏,为湖南地方小戏剧种,旧称花鼓子、瓮琴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岳阳及毗邻的鄂、赣部分县市。以湘北方言演唱,声腔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其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重视扇子功。2006年和2008年,岳阳花鼓戏分别列入第一批省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等。其他民歌小调如、、、、、、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等。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的“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岳阳花鼓戏以湘北方言演唱,声腔分锣腔与琴腔两大类。其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重视扇子功;旦角表演以“三娇”、“三妖”、“三俏”独具特色,小生的褶子功、小丑的鼻须功深受观众喜爱。
3、剧目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补背褡》、《游春》、《孟日红割股》、《正德遇饭》、《鬼贼同道》承载着大量的岳阳历史文化信息,新创剧目《艾多事坐堂》、《老骆铁事》、《赵乡长转圈》等更反映出湘北时代风情。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