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祁剧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23

阅读 :380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

中文名:祁剧

别名:祁阳班子

流行区域:湖南、广西等地

性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声腔:高腔、昆腔、弹腔

起源地:祁阳

1、简介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祁剧起源于祁阳,但是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祁剧却传遍了半个中国。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剧盛极一时。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

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演出,毛泽东还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改过唱词。祁剧先后创造出了《封神榜》、《孟丽君》等传统戏,《孔繁森》、《郑培民》等现代戏。现代祁剧《走廊宽,走廊窄》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孟丽君》历时20多年,演出5000多场。

2、名家

961年9月16日晚,赣南地区祁剧团在南昌江西宾馆向周恩来演出了祁剧《拾玉镯》,洪玉玲饰孙玉姣,张少庭饰傅朋,钟玉兰饰刘婆婆。演出后,周总理热情地鼓掌,祝贺演出成功。次日,周总理又在江西宾馆接见演职员。当他知道祁剧起源于主席家乡时,格外高兴,立即扬起右手,爽朗地说:“好,要发展祁剧,要发展祁剧”。

祁剧名旦筱玉梅在北京参加全国戏剧会演,饰《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获全场观众称赞。在首都戏剧评议会上,郭沫若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

湖南各地祁剧团,曾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性戏剧会演,梅兰芳曾对祁剧演员邓汉葵等优秀演员说:“祁阳子弟满天下”。


3、套路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伴奏的乐器则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

4、小旦

一般饰演年轻姑娘和性格泼辣或具有风骚的妇女形象,前者形象诸如严婉玉、孙玉姣、杨排风等,后者诸如阎惜姣、潘金莲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较多,一般要求演员轻盈娇俏,动作幅度较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戏路,如闺阁戏、蟒袍戏、靠马戏、背搭戏、悲泪戏等。闺阁戏又被称作闺门旦戏,以小旦的扮演为主,例如《绣楼赠塔》中的陈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谢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缓。背褡戏则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环,亦以小旦饰演为主,人物性格则大都聪明活泼、调皮泼辣;也有少数几出穿背搭的戏由正旦扮演,如《赶春桃》中的雷氏。悲泪戏中多以唱功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莲、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丛台别》中的陈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爱。此外还有一路小旦专工的笑耍戏,例如《桂枝写状》、《金莲调叔》。《调叔》丫类戏,旧有“风流戏”之称。


5、传承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6、班社

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绪年间有荣庆、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后有大舞台、发舞台、品舞台、紫云台、大吉祥、太和园、开明、用中、国华等班。现在湖南全省共有23个专业祁剧团。祁剧艺人历来重视培养新人,从清咸丰到抗日战争胜利的近百年间,各地先后共办了79个科班,其中永、月、香、喜、荣、品、福、汉等字科班培养人才最多。1933年在祁阳洪桥办的丽华班,为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阳、武岗、零陵、衡阳又培养了大批演员,大多成为现在各剧团的骨干。近百年来的名演员有李荣祯、桂松茂、郭品文、邓汉葵、李泥巴、筱玉梅、谢美仙等。

7、剧目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闹严府》、《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

8、艺术特点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弹腔分南北路,南路相当于二簧,北路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祁剧唱腔高亢激越,传统唱法除夫旦、丑用真声外,其他行当均讲究“雨夹雪”(真假声结合)。演唱要求严格,咬字注重单、双、空、实,出音讲究抑、扬、顿、挫,务求字正、音清、腔圆。伴奏乐器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的琴筒用楠竹制成,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高亢宏亮。打击乐器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大锣和大钹等。

祁剧的音乐受湘南地方语言音调和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祁剧的表演艺术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其艺术风格既有粗犷、朴实、富于山野气息的一面,也有细腻精致的一面。祁剧的角色行当为正生、小生、正旦、老旦、花脸、丑脚七行。表演上有一些特有的形式,“亮相”、以及各行当的出手、出脚,都有要求。祁剧的丑行艺术相当发达,除了丑行共有的诙谐、幽默之外,更多泥土的芬芳。在表演上,祁剧还特别注意绝招和特技的运用。如打叉、罗口袖功、罗帽功、紫金冠功、堆罗汉、倒大树等。有些戏还将民间武术融入武打场面,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地方色彩。

祁剧剧目中,有不少做工戏,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等。这些戏道白、唱词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动作来介绍剧情,展开故事,表现人物。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祁剧重表演、重做工的特点。另外,祁剧表演还特别重视眼功,眼神表情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焦急用斗眼,表现沉思用梭眼,表现威武英俊用颤眼,表现人之喜悦、爱慕用俊眼等。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一般可以分为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唱腔,高扬激昂的调门。

高腔是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声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用鼓来打击出节拍,出腔则配合有锣鼓、唢呐来伴腔,用来渲染气氛,具有弋阳腔的“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它的曲牌可以分为南、北、正、杂等类别。南、北曲牌的区别主要在旋律和乐曲情绪上,一般南曲比较抒情,北曲的比较悲壮。

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相当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宜黄腔等的影响。北路则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应用,被称为“南转北,北转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其中正板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则为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的样式,多适用于节奏较快、情绪变化较大的场面;吊句子则多为自由节奏的板式,适合情绪激昂的场面。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伴奏的乐器则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

下一篇:岳阳花鼓戏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常德花鼓戏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