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6月,台湾台北~)台湾第一个成立的崑曲剧团。因明代魏良辅改良崑腔,形成细腻婉转的「水磨调」,故以「水磨曲集」为团名。创始团员萧本耀、陈彬、周蕙苹、林逢源、宋泮萍、傅千玲等,皆为「笛王」徐炎之及其夫人张善芗之受业弟子,以传承、推广崑曲为职志。团员皆以崑曲入门,并以演出崑曲剧目为唯一目标,在萧本耀、陈彬、宋泮萍等历任团长的带领下,致力演出经典剧目,除持续发掘冷门与失传的老戏,也经常开创在台首演剧目,尝试不同型态的表演及与其他团体的合作。长期辅导大专院校的崑曲社团,以及中国文化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校崑曲课程之教授;开设「崑剧表演艺术工作坊」,教育社会人士唱、念、作、表各项表演技巧;亦禀承徐炎之先生遗志长期协助曲友主持隔周一次的「同期」曲会,为崑曲爱好者提供「以曲会友」的交流场域。1987年8月30-31日,水磨曲集以〈上寿〉、〈游园惊梦〉、〈断桥〉、〈思凡〉、〈刺虎〉等剧做创团首演。1988-1991年连续举办四届「全国崑曲清唱观摩大会」。1992年支援国家戏剧院演出《牡丹亭》,1993年参加「介寿馆音乐会」,1994年支援「兰庭艺苑」赴法国、美国演出《牡丹亭》,1995年支援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举办「崑曲美之旅」,1997年支援国光剧团演出《钗头凤》,并於十周年公演中由上海崑剧团周志刚先生指导推出《艳云亭?痴诉》及《绣襦记?莲花》等新剧目。其後又推出《绣襦记?剔目》、《琵琶记?南浦、琴诉盘夫》、《渔家乐?藏舟》、《玉簪记?逼试》及《浣纱记?後访》,并邀请朱晓瑜、胡保棣、周雪雯指导演出〈咏花〉、《西游记?认子》、《疗妒羹?题曲》、《幽闺记?拜月》、《焚香记?阳告》等深受观众欢迎的冷门戏码。1998、2000年两度获选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杰出演艺团队」,2006年、2007年及2009年获选为「扶植团队」。
1998年为纪念徐炎之百年诞辰,举办崑曲艺术座谈会。2000年底参与国际新象文教基金会「跨世纪千禧崑剧菁英大汇演」,在国家戏剧院演出,并出版浙江京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张世铮所着之《我是崑剧之「末」》,又受徐炎之女儿徐谦委托,将其制作的「崑曲选粹」唱片翻制为光碟一套两片。2001年8月以《琵琶记?琴诉盘夫》、《牡丹亭?学堂》及《绣襦记?莲花、剔目》在杭州、上海、苏州、南京巡回公演,首开台湾崑曲剧团在中国巡演的纪录。
2005年至2008年举办「定时定点看崑曲」活动,於台北市西门町红楼剧场、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每月固定演出一场崑曲,扩大了观众的层面。
中文关键字:崑曲 , 水磨曲集 , 崑剧团 , 徐炎之 , 张善芗
英文关键字Kun Opera
参考资料
陈芳英。2009。《戏曲论集:抒情与叙事的对话》。台北:台北艺术大学。 水磨曲集崑剧团。http://shuimokun.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