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答案 1:
是这样。首先,《史记》是一本书,由同一个作者所著。《圣经》不是一本书,而是66本,合订在一起,由几十位作者所著。至于你说的同源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事实是这样:1、《圣经》最早的一章是《Genesis》,由摩西所著,而摩西是生活在公元前13世纪的人。另外按照犹太人自己的历法,今年是犹太历5771年,也就是犹太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60年。而中国最早可以追溯的历史是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到1066年,从这点上看,中国的历史要比犹太人晚了2714年。至于更早的夏朝和商朝,是没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史工程也以失败告终,没有人承认。从这点来看,黄帝生活的年代更是一个传说,无据可考。2、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黄帝并非是中华-的鼻祖,这是传统误解。至少《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中,黄帝自己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说明黄帝之上还有上古之人,他顶多是完成了各个部落的大一统。至于-,就更不是了,-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根本就是神话传说,更没有具体的记载。3、 至于到底谁是中华文化的鼻祖,周人认为,最古的是禹;孔子的时候认为是尧舜;战国的时候认为是黄帝、神农; 秦认为是三皇;汉的时候认为是-…… 并不像圣经一样记载的那么明确,也无历史可考,总的来说,可以认为是“三皇五帝”。4、那“三皇五帝”和圣经里的记载有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有一本书很有意思,叫《向东向东再向东》——《圣经》与夏商周文明起源。书里面根据古音考,认为伏羲氏的发音跟圣经中亚伯拉罕的一个被上帝派往东边的后代发音很像(此人向东去后再无记载),并认为他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伏羲。也许,这真的是中华文化和圣经的联系吧。PS. 另推荐《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也是研究人类同源的著作,很多学者在这些方面有研究。答案 2:
史记是中国范围内较短时间内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历史记录。而圣经是一部由很多人经历很长创作时间并记录了人类发展过程的一部创作(其中旧约被看作是-istory)。圣经旧约部分作为一部宗教典籍跟-教-以及犹太教教义所阐释的内容非常相近。旧约与-关于人类发展记录如出一辙,最大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耶稣-是上帝之子的事实和-是否是最后的先知。这种巧合大概与三种宗教起源于同一个地区有关。到今天耶路撒冷城内三种宗教还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共存着。答案 3:
这个命题有点伪呀,可能他们之间有某种暗藏的渊源,需要专业的研究,也许真的存在什么超自然力量。《史记》是一种中国古典思维方式,即文以载道,是二十四史之首。太史公正处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刘野猪童鞋当时想搞外儒内法的治国之术,而它原名叫《太史公记》,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他一家所言,前人写史书都是记录,他别出心裁弄了一些个人案例做分析,而且还特八卦做评论,那时代的文艺青年和评论员呀,跟当时的大环境和太史公个人理想抱负有一些关联。从这本书里解析古代历史的真伪性,有点挑战推理,太史公也是收集来的信息,他不是什么神族的传人,他也不是老庄孔子之流,要成圣人。鲁迅曾经评论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表面意思是赞扬这书还挺独特,但是怎么读着读着味就不对了。后来的史官偷学了太史公春秋笔法的招数,之前的左传和春秋都被忽视了。不过当时这些史书中记录的事情,经过现在研究,发现东西方世界有一些交集。在《汉书陈汤传》中,西汉将领陈汤在西域横扫匈奴俘获骊人。骊人是古罗马图拉真时代进攻伊朗消失的罗马军团,他们迷失在沙漠中成了匈奴的雇佣军,重装步兵方阵被汉族骑兵打败了(这里埋下了一个伏笔),后来降降定居在今甘肃一带。在三国时期,古罗马战术又突然在中国历史中打了一次酱油,马超用古罗马的乌龟阵戏曹操,吴宇森的《赤壁》把这个乌龟阵搬上了大荧幕,这是根据史-载的一个后世演绎,真实的历史细节还没有定论。中国的古典思想不推崇造神,这跟圣经那可是天差地别。圣经分旧约和新约,犹太人很悲催,这明明是记录他们一族的历史和习俗,却被罗马人拿去了,和犹太教分庭对抗,这算不算是剽窃呢,罗马人的拿来主义。。。圣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系统的文字记录版本,而bible这个词也是书籍问世了几百年才出现。最早是各个部落的犹太人口耳相传,世世代代言传身教。他们生活在贫瘠的迦南地区,像-人一样到处游牧,所以-教犹太教天主教渊源挺深,经常性三位一体相互抄袭,至于罗马人当时为嘛没看上-,这真是一个大命题呀。希伯来文很复杂,每一个地区都不大一样,那时候教育体系基本是某个牛人以身作则做一个表率,犹太的先知们就承担了这一传承职责,他们是苛刻的严谨的身体力行者,摩西就是一个著名的犹太先知。旧约里,摩西时代,耶和华非常严酷,违背耶和华的旨意,会受到他严厉的惩罚,大洪水灭顶之灾接踵而来。摩西把十诫刻在荒凉的西奈山上,希望散落在各地的犹太族人能够自我约束遵循这一条例,某种程度是种法规,这个法规的成形,判断它的好与坏在于人们是否遵从这个立法者立法的原意,顺从法规行事而不是破坏法规背道而驰。很长一段时间,犹太人就在这样苛责的清规戒律下生活,本身迦南地区就很贫困,与奢靡的其他友邻相比,完全是一堆苦行僧。后来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波斯等族的融合,犹太人就像不知疲倦的黄牛一样成为这些帝国的基石,而犹太的先知们保持着离群索居的传统,接受来自天地间神的旨意。后来他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犹太国有了自己的犹太王有了自己的地盘,漂泊的历史有了一段美好辉煌岁月。著名的犹太王所罗门王曾经阔气会见示巴女王,但违背了先知的忠告,随后犹太国衰败。有人推测示巴女王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呢?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耶稣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旧有的摩西时代的严酷思想的转变,但他的出现也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他出生在偏远的犹大山区的木匠之家,那里非常荒凉贫穷。青年时,这位小山沟里的小木匠去耶路撒冷朝圣见世面,却被耶路撒冷的冷漠和犹太教的官僚虚伪所震惊,年少单纯信奉神的心受到侮辱,他鞭打圣殿里做生意的小商贩(这里埋下了伏笔)认为他们是对神的不敬,当时的罗马总督压根对这种鸡毛蒜皮小事不关心,当地那些官商却坐不住了,后来这帮人千方百计想整他(哪来的不知好歹的小愣头青)。耶稣后来认识的转变,是一个神迹,从一激进的愤青成为慈善家,认为耶和华不是摩西时代严苛的天父,而是一个仁爱的,爱万物众生的神,这种思想换位是怎么形成的?很费解。圣经里给了一个立场现行的结论,因为他是天父之子是来拯救人类的,把这个突变给圆回来了。耶稣的想法比较朴实,他也没有把它形成一个具体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也在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并不是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完备,有强烈的思辨理想主义光芒,而当时他所接触的人群大多是底层劳苦卑微蒙昧的大众,也不需要太复杂的理论,所以圣经旧约里很多都是故事会知音体,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穿插一个神迹显现。这个执着朴实的社会实践者身体力行,由于他的理念与犹太教相左,旧势力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如同所有作恶多端的恶人一样背地里玩弄手段形成了强大的阻力,伪造莫须有罪名,贿赂他的门徒与罗马的官员,终于他们给他安上了一个罪名,并且用了最残酷的方式,让他背负着十字形的巨大木架,赤脚独步爬上耶路撒冷的山上,折磨他的肉体和心灵。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他们向他吐口水,围坐在他周围谩骂撕咬,押解他的罗马士兵坐在地上喝酒唱歌,一片喧哗,三天三夜,这位犹太的先知受尽辱没,离开了人世!他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圣经里用一种很宿命的悲催的有悖于西方古典英雄主义做了一段总结:都结束了。摩西是勇士,参孙是力士,这些犹太的先知是英雄是神,而耶稣被还原成人,他是犹太最后的先知。这个历史瞬间,广义的仁爱被狭义的世俗的爱所曲解,成为人类精神的受难,可悲的是,向他施展侩子手的是他的同族。从此,耶稣的门徒与犹太教彻底划清界限自立门户。至于圣经这本书,它是后来教会让专业神学人士编撰而成。这要感谢耶稣的门徒不懈的努力,终于把他的事业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罗马,让他走出了粗鄙偏执的小山村,来到了更广阔的舞台,罗马也不负期望,打造出强大的超越世俗的精神权威。后世编撰的版本里面有很多神迹和演绎化的故事,最初的圣经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版本,晦涩难懂,为了让更多人明白,教会花了七百年时间修订,终于出了一套万世标准,不过希伯来语和英语的版本不大一样,犹太教的与天主教的也不一样。早期的圣经传说中,bug很多,后世在修订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正bug,如果想了解最土味的先知,要去查犹太教的书。圣经源自东方,却在西方发扬光大,西方给了它的壮大的土壤。所以这个命题有点伪,他两不是一个级别的。答案 4:
中国人写的人,外国人写的神答案 5:
史记是历史著作;作者受制于统治者,尽可能的做到公正的记载着历史.
司马迁 (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圣经是作者超过40个;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4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用多种语言写成. 作者文化水平也高低不一,身份地位也不一样。(有牧羊人,有君王,有税吏,有医生,有诗人).整本书一气呵成. 从圣经成书以后, 随着人类世界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发现不断的证实圣经所描述的,圣经大大小小的预言都应验了和应验着.
而且近代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一个新的学科圣经考古学的发展,更是不断的进一步证实着圣经上记载的. 一两千年来,无数的人试图推翻圣经,或者证实圣经的谬论,但无一成功,相反,反被圣经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智慧所倾倒.其实人心都在向往一个公正公平,慈爱怜悯的正义的力量的,而这样一个看不到摸不到的力量,一直在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这个道是有位格的话,必然就是独一的真神上帝了;而这一个上帝,并不只是出现在中东犹太人的历史中的.这样的上帝肯定会出现在整个人类文明各个版本的传说或者文学著作中的. 孔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类文明其实都在寻找那个道成道,非常道的道的.宗教的本身其实都是人思想的集合;圣经所启示的,不是宗教,而是由那智慧所发出的启示.
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3章如下说:
15...这圣经能使你因信-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16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17 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4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人是受上帝的默示,按他们自己的领会而写作的,作者与作者之间并没有关于写作方面的交谈,都出于对上帝的忠贞。作者的文化水平也高低不一,身份地位也不一样。略举数人:
摩西(公元前15世纪):法老屠杀希伯来男婴时的幸存者,上帝奇妙的安排使他成为法老女儿的儿子。后来他关心自己的同胞,受上帝差遣,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美地。
大卫(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第二任国王,也是最强盛的以色列王。他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他却是个诗人,写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这些诗篇被录在圣经中)。
以赛亚(距今约3000年):专职的先知,向以色列人传讲上帝的旨意。他的著作最多预言-降世拯救罪人的事,但他对犹大人的教训却充满责言,因为当时的犹大人罪恶累累。
阿摩司:原是牧羊人,-修理葡萄园。上帝的呼唤,使他放弃工作到北方以色列国传讲福音,责备以色列人贪爱罪中之乐。
耶利米(公元前7世纪):原是祭司,当时正值巴比伦大军势如破竹将灭犹大的时代。许多犹大的“先知”都向犹大人谎报平安,耶利米忠于上帝、中于国家,向犹大人传讲正直的话,责犹大人背信弃义,因此他是最不受欢迎的先知,他也为此受了许多苦。
约翰:耶稣-的门徒,将自己亲身所见写作成书,讲论耶稣-的见证。并于晚年时为巩固教会而写出以“爱”为主题的书信,勉励会众要以爱处事。教会受逼迫后,他被罗马帝国放逐在拔摩岛,期间亲眼见到天上的异象,得着耶稣-的启示,知道世界的末日和上帝对永世的计划,于是写出了圣经最后一本——《启示录》。
保罗:起先是法利赛人,热心逼迫教会,虽不曾亲手杀害-徒,但许多-徒被害也是他出名定案。当他从耶路撒冷受命去叙利亚的大-迫害教会时,在路上,复活的耶稣向他显现,责备他迫害教会的行径。他立即悔改,从此热心传道,之后二三十年的时间,他的生命都投在传道上,因此受犹太人的迫害,多次险遭杀害。最后却不是死在犹太人的手上,而是罗马暴君——尼录。
答案 6:
这个问题似乎可比性不大啊。思想体系差异太大。但如果非说圣经是某种意义上的史记,史记是某种意义上的圣经,似乎也说得通。答案 7:
这两本东西的可比性不大啊,《史记》是被归于史学著作中的,虽然它也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司马迁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但毕竟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但整体是一个史官(司马迁)记叙历史的书,而西方的《圣经》,则是-教的历史和教义…… 为啥能放在一起说呢?比较文学可不是啥都能比较的啊……答案 8:
非常同意以上的圣经和和史记的区别。但是,我仔细读了,才发现,史记和圣经,有无数的吻合处。正在看史记,发现"上帝"这个词多次出现,而且从夏商周之前到汉凡是皇帝在祭祀的时候都会拜上帝, 那么在中国人的历史中,有没有一个时期,人与天的关系,在理性认识上与在信仰上是一致的呢?就是有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天是本源”的观念与献祭这一种宗教仪式是合而为一的呢?如果有,那就表明,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不仅有领受关于上帝观念的普遍启示,而且也是把天当做一个有位格的上帝来敬拜,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肯定上古祖先传承了一个敬拜上帝的传统。 人们以老子为中国古人仰望上帝的一个根据。但是,老子在他自己的时代一直感叹,“大道隐没了!”就是对上天的信仰失落了。那么,如果按圣经所说的,人类有共同的,由上帝所创造的祖先的话,在逻辑上,越是早期,中国人对上天的信仰应该越是坚定。按这个逻辑,寻找中国人对上天信仰的根据,应该是《易经》比老子更可靠,因为,始画八卦是周代前的伏羲,而文王在被商纣关押时又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文王在周之初,而老子在周之末,当然周易更容易找到中国上古信仰的痕迹。 伏羲画八卦是为了观察天地的文彩,地理的锦绣,目的是"通神明之辨”,最关键的就是在这里。也就是说,在先人伏羲的眼里,他从大地的丰盛中,仰望宇宙的浩瀚与辉煌,他炯炯有神的眼睛从宇宙与星空的深邃中又一直往上看,一直往上看,在他肉眼的视觉和他理性仰望与寻求的尽头,他的心灵中生出了有一位自有永有的造物者的观念。 后世文王演八卦时,借助了伏羲所创立的体系,在周易的前面几卦,本体性,主宰性的天的观念非常明显,但是越往后,这个观念越淡,而属于人的智能越来越明显。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在易经中明显有提到对上帝的祭祀。也就是说在周易里,我们找到了“天”是宇宙与生命的本源的观念与对上帝的宗教性敬拜与祭祀的结合点。因此,我们可以谨慎地下推论说:“上帝就是中国祖先所敬拜的上帝”。 后世之人用周易来算卦,这不知道离文王初演易时的初衷是差了几万几千里。但是,中国最有学问的学者也只是把周易当作哲学体系来看待,我们从来没有去注意周易中的神学特点,或者说它所传达的信仰的信息。 而人们也提到了易经中"天人互动”的宇宙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周文王在演易时降低了易在信仰上的意义,增加了易人本的因素呢?我个人的猜测很可能是这样的。周文王在易中很可能是想强调如何借助天道治理天下,为人处事。 但是就是从演周易的周文王身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回答“有没有一个历史时期,对天的观念与献祭这一种宗教仪式是合而为一的呢?”这个问题。 演了周易的文王,又是《诗经》中最重要的主人公。而正是诗经,明确表明了中国人在古代对上帝的信仰。 据学者考证,一部《诗经》,出现天、帝、上帝达四百二十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是,《诗经》的《文王之什》中我发现了两处上帝直接对周文王说话是记录,一处是:“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上帝正告周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径自登临我岸。)还有一处是:“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上帝对周文王说:我喜悦这样的美德:不放纵于声色犬马,不加重棍棒与鞭笞的刑罚。不轻易论断不知道的事,顺从上天的法则。) 我不认为,这是周文王领受了上帝的启示,因为启示的含义是上帝把他自己的本性向人揭示出来。但是完全可以说,根据《诗经》的记载,上帝曾经直接对周文王说话。 而在《诗经》里,周文王对上帝的信仰是如此的虔诚,以至于几乎可以与圣经中的大卫王相比,实际上他们也是同一时代的人,都是战士和君王,又都是对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 在《诗经》里,上帝是周文王生活的中心。 如果我们做更深的探讨,就会发现越是往上推,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尊地卑”的本体论。而上古敬拜上天,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也是心灵史的事实,我盼望将来能在这方面更多地进行学习。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中国祖先是世界观是天人相交的世界观。这种天人相交不是后世董仲舒等辈骄傲地高举人类,认为人可以与天合一,而是人谦卑地俯伏在上天面前,与他有心灵的交流。这方面史实也容将来再做探讨,但是我从甲骨文的,常用来表示与祭祀相关的“示”字旁中,却可以看出一种奇妙和图景,就是这个甲骨文的“示”字,表达了上天的无限,表达了人在上天之下的位置,更表达了人与上天之间双向性的交流。而且这个甲骨文中的"“示”字,用上面两横中间一竖而可以表达-信仰中“三位一体”的上帝的观念,那上头的两横表达永恒中自有永有的圣父与圣子,而垂下来的一竖则表示圣灵,就是永恒而超越时空的上帝在有限时空中的临在与看顾。 学者毛喻原先生说,在世界的文字里,再没有比汉字的“人”更加粗糙的人,从这个人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命的随意的态度。但是在甲骨文里不是这样子的,甲骨文奇异地表达了人在宇宙间的位分,或者说地位--人在无限的天之下,人又在大地之上。这个信息可以从甲骨文中的"“立”字看出来,就是在大地上站立者一个人,大地只是用了简单的一划,而大地上的人则用了五划。这个信息还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天”字看出来,甲骨文中的天字有两种写法,但是这个字的两种写法一点都没有反映大地的信息,却是以人头上的无限者来表达上天,这样中国上古的文化不是大地崇拜的文化,不像后世失落了上古天道后人们对风水的迷恋,也不像当代诗人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走进麦地,热情地亲吻麦穗和土地。 摘自 cclw.net/gospel... -doc/content... 骨头里的故事,可以 看出我们是爱神, 爱上帝的一个-。秦始皇自称皇帝,僭用自古“皇矣上帝”的尊号,自视为神,把上帝从超越的世界拉下来,统治者变成神。过去,最高的神是在超越的世界,不和统治者等同,故君王有错,人民可按天命而革命。但秦始皇以后,统治者就等同神了,再没有一种超越的真理可以用来批判统治者的权力,这就形成专制,即李慎之所谓皇权主义。汉武帝进一步利用儒家,把这种权力变成一种伦理的地位。皇帝不但有无限的权力,而且还有伦理上三纲五常中的最高位,皇帝永远在伦理上处于不能替换的,像父亲一样的终身高位。这样,中国-权力的转移只能靠农民革命,革命成功者成为新皇帝,二千年来连民本精神都消灭了,遑论西方的-。答案 9:
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的区别答案 10:
《史记》是一本历史书。而《圣经》则是一本教典,至于是不是历史,尚待考证。答案 11:
一、书的对比:1、圣经的时间跨度很大,按第一卷《创世纪》成书时间公元前1513年到《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成书时间公元98年。时间跨度为1600多年。2、圣经写作者约有40多人,而且这40多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君王,渔夫、农民、牧人、医生等。3、圣经最令人惊叹的是,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写作者如此不同,行文风格却如此的一致,不但-前后呼应,不同章节还可以互相参照,而且每节-不但承上启下,还可作为独立的一句-。4、圣经的大部分内容记载的是过去发生的故事,主题其实讲述天国来临和义人终得救赎的希望,也就是说,圣经是着眼未来的。史记只是故事。5、两本书最大的不同是,圣经是作者受圣灵感动写成的,也就是说,这本书是来自上帝的,而史记是来自人的。二、读后感(个人感觉,主观因素较强,莫对号入座):1、史记是文言,没有一定汉语功底读起来不轻松。圣经却通俗易懂,即使是5、6岁的小孩,只要识字,就容易明白圣经的话。2、史记读了几遍就不想再看了,而圣经却是越看越喜欢,哪怕是里面的某一节-,每天反反复复的读都很乐意。个人尤其喜欢马太福音7:7“你们要不断恳求,就必给你们;不断寻找,就必找到;不断敲门,就必给你们开门。”3、圣经中许多原则对生活很有益处,按照圣经的原则去做,生活很喜乐平安,内心平静,家庭和睦。史记却提供不了这样的价值。4、先抛开信仰不谈,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自从对圣经的故事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发现-文化在西方世界渗透的非常深。以前看米国电影看不到电影中的许多文化,看了圣经之后,很多点点滴滴的文化还是感受到了。比如《-帝国》,以前看的时候就是觉得迷迷糊糊,很多地方不是很懂,看了圣经之后,后来又看了《-帝国》,发现《-帝国》也很圣经。记得之前知乎有个帖子讨论《哈利波特》,其中有关于圣经的讨论。传送门:z-i-u/question...答案 12:
宗教是宗教,历史是历史,虽然都是一个个故事组成,但是目的性不一样。虽然都是为统治者服务。圣经和-差异性貌似不大,很多故事都差不多。答案 13:
1、《史记》并非成于司马迁一人之手,史记上抄录了很多当时宫廷保存的谱牒以及战国时期的纵横书,当然,《史记》还有太史公他爹的一份辛苦;2、关于追本溯源到头是黄帝这个问题,可以参考顾颉刚的研究,黄帝是华族的开端,这只是为了配合战国末期开始的大一统需求;3、战国以前,没人认为有所谓的华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黄帝,这个共同的始祖是战国后期造出来的,不算太史公的发明;4、炎黄子孙是两千多年来“杂交”的结果,匈奴人睡-的女人,-又搞羌人的女人,就如同今天的美国人一样,黑白黄红,什么色都有;5、《旧约》读过没研究过,有待方家赐教。PS:这问题问得有点发飘。答案 14:
史记是历史著作,而圣经不是历史著作,而是宗教经书。答案 15:
-和-有什么不同?下一篇:游戏产品的高级功能,是在初期隐藏好,还是让用户点击后告诉用户后期才能使用好?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睡前进行哑铃、俯卧撑等肢体力量训练好不好?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