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答案 1:
作为伪科幻小说爱好者,和《科幻世界》不定期读者,我觉得中国的科幻-生存艰难跟没有成规模的高水平科幻作家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我们有“以一人之力达到了全球科幻界的顶尖水平“[1]的在娘子关水电站工作的大刘老师,但是能写《三体》的人也寥寥。个人感觉《科幻世界》上刊登的,还是学生作品居多。
另外,-的经营管理方式,也让-在实际运营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科幻世界》2010年4月的“编辑倒阁”事件。这次事件,也让人看到了《科幻世界》生存的不易。“编辑倒阁”事件后,大刘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说:
科幻不会猝死,但她的血会慢慢流光,那一天到来时,她的病榻前将空无一人。[2]
[1] 原话版权归张亮所有
[2] 参见《南方周末》2010-04-07报道:《<科幻世界>:那些不科幻的事——全球发行量最大科幻-的非幻想事件》 via:.infzm/content/43515
答案 2:
好的市场需要好的作品来培育,好的作品需要有一群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作家,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然而想象力与科学素质都受到应试教育与思想禁忌的束缚,所以中国的科幻难成大器,-生存自然艰难。答案 3:
1、内容上,科幻题材在国内应该比较窄众,大部分国人的思维都被八股文式的教育禁锢了,产生不了有逻辑的比较高品质的科幻文章;看看那些点击率比较高的网络小说,科幻题材的很少,与科幻相比,大众的阅读口味更偏向于鬼神、探秘、穿越这类的题材。
2、运作方式上,这种-的内容一定主要依靠投稿,编辑只承担审稿的职责,而要挖掘出一批比较优质的作者,并且这些作者愿意将文章放在-上,而不是网络上,还是挺困难的,这无疑增加了办刊的难度。
3、经营上,科幻类-的读者群窄,读者人群也没有清晰的群体特征和购买力倾向,在几近红海的广告市场很难吸引广告商的眼球。会很难支撑-的运营。
答案 4:
作为一名非伪科幻爱好者,和《新科幻》-的不定期作者[1],我想从作者的角度简单谈一谈。科幻小说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尤其是那些需要强大逻辑内核的硬科幻,没有一定的周期根本无法保证作品的质量(不管是科幻性还是可读性),而目前的中国科幻文坛却根本无法给作者(尤其是新人)以实质性的保障,门槛高,稿酬低,种种限制让苦逼的科幻作者不由得萌发“我勒个去,还不如去网上写奇幻言情穿越大剧来钱快的”想法。“作家”这两个字在前段时间“文库事件”爆发后已经被炒作的跟“苦逼”是同意词了,更别提在中国依旧是小众的“科幻作家”。十多年来终于捧起一个大刘(当然,我绝非说大刘不好,我本身是他的铁杆粉丝),可在大刘之下,又有多少人在“为中国科幻贡献力量”和“如何能更好的生活”之间的徘徊挣扎,天人交战,可最后选择了后者?
当初耀眼夺目的科幻超新星长铗,如今身在何方?而一旦缺少了这些新鲜的血液或者说力量,单凭一几之力或是几几之力,又能供几家-茁壮成长?
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2]。
[1]该句模仿自殷祥华
[2]引自《三体Ⅰ》,作者:刘慈欣
答案 5:
不知道,当下流行的-好像都是所谓的小资、时尚人群为主打吧。科幻貌似不是这些人群的点。
答案 6:
先看看科幻-谁在办?如果是官方在做,那肯定难。国内的媒体主要办不好,主要还是体制、产权问题。下一篇:红色旅游最该注入的元素是什么?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本*-虽然死了,可是他的组织还未散,那么他的组织还能存在多久呢?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