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

历史

澎湖群岛的考古学

分类: 历史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03-03

阅读 :215

<澎湖群岛的考古学>一书,出版於西元1992年五月,是1983年春季至1985年夏季,考古学者臧振华在澎湖群岛进行考古研究的计划成果报告。该书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九十五,全书以英文撰写,是第一本就澎湖地区之史前文化有所探讨的重要着作。臧振华在本书中,有条理的说明了他的研究工作,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策略、对所发现资料的分析,至对古代人类拓殖澎湖群岛的因素和过程作出重建和解释,书中都有着扼要而系统的陈述。

  澎湖群岛在考古学研究上,被认为具有以下的特殊条件:其一,澎湖群岛中大多数的岛屿面积都很狭小,提供了一个易於掌握的研究区域;其二,澎湖群岛的自然环境甚为特殊,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好场所;其三,澎湖群岛位於大陆东南海岸和台湾本岛两地区之间,可探讨两地区之间的关系。臧振华为其调查计划拟定三项主要的目标:(1)建立澎湖群岛古代文化的年代层序;(2)探讨澎湖群岛古代文化的适应型态和变化,包括生业型态、聚落型态与交易型态三方面;(3)试求解释和重建澎湖群岛的拓殖过程。

  此研究计划首先完成了澎湖群岛之中三十二座岛屿的调查,其後进行数个代表性遗址的发掘工作。调查总共发现九十一处遗址,其中五十二处为史前遗址,三十九处为历史时代遗址。在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文化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若干遗址亦出现骨器和贝器。陶器可分成粗绳纹陶、细绳纹陶和素面红陶等三个主要类型,分别出现於不同的遗址和文化层,因此推论不同陶器应该具有着文化年代层序上的意义。

  而综合菓叶A等遗址经发掘而得到的考古资料,根据器物形制的分析、层位证据、以及大量碳十四测定年代,研究者为澎湖群岛建立出一个文化年代学的层序:以粗绳纹陶为特徵的菓叶期(4600-5100B.P.)、以细绳纹陶为特徵的锁港期(4300-4700B.P.)、以素面红陶为主要特徵的赤崁头期(4000-4200B.P.)、及进入历史时代以汉式器物为特徵的莳板头山期(A.D.9-14)。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澎湖的史前文化,基本上与台湾西南海岸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较密切的关联,臧振华相信台湾西南海岸是澎湖史前文化的直接来源地区。此外,澎湖菓叶期A和锁港期的史前文化,似乎也与大陆广东、福建沿海同时期的史前考古文化有所关联,臧振华认为此显示二者之间极可能有相当程度的接触。

  这些史前文化的人群,生业上相当仰赖海洋资源如贝类、海藻与鱼类,直至历史时期生业才从海洋取向转变为海洋与农畜混合的取向。澎湖群岛的自然资源甚为稀少,除了海中生物和玄武岩石材之外,当地缺乏粮食和各种材料,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必须从其他地方输入物品。考古证据显示,澎湖出产的玄武岩石材当时在台湾西海岸中南部有很广大的需求,而台湾的陶器和玉器,也输入到了澎湖。聚落型态方面,澎湖的遗址可约略区分成临时性和固定性的聚落,两种都沿着海岸呈线型的分布,并没有明显的阶层性。

下一篇: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考古调查(浊大计画)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火葬场遗址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