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常识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常识知识学习网站!

[ Ctrl + D 键 ]收藏本站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人文 > 曲艺

曲艺

歌仔戏表演

分类: 曲艺 常识词典 编辑 : 常识 发布 : 10-04

阅读 :622

落地扫是歌仔戏最早的表演形式,它近似於褒歌、车鼓小戏,无论生、旦都由男性演员即席演出。进入野台歌仔戏後,如同其他戏种,在正戏开始前,必须搬演「扮仙戏」。大致而言,北部多演《三仙会》,东北部演《醉八仙》及《蟠桃会》,南部演《天官赐福》。「扮仙」之後,再演一小段《跳加官》和《金榜》,这整个流程统称「扮仙戏」。

  正戏可分为「日戏」及「夜戏」,日戏演出时间一般由下午两点半至五点;夜戏演出时间从晚间七点至十点。日戏演的多为传统剧目,大都以有本可据的历史演义故事为主,且唱曲也多以「七字调」、「都马调」等歌仔戏基本曲调为主。念白用「四句联」,人物造形与京剧相似,如旦角梳大头、贴片,武生穿短打衣;而夜戏大都以「胡撇仔」为多,「胡撇仔」大量注入现代流行的表演元素,剧目多为新编恋爱、侠情戏。唱曲则增加许多国、台语流行歌,甚而日本歌、港剧主题曲等等。念白则不时穿插现代用语,服装造形上尺度更宽,举凡清装、礼服、西装等,无不可见。

  野台歌仔戏时期,歌仔戏的演出皆采「幕表戏」的形式演出,即所谓「作活戏」。由戏班中的戏先生讲说剧目情节大纲,并分配脚色,大略叙述走位及表演过程,其余皆赖演员临场表现,此时则考验着演员间与文武场的默契。因此,早期剧本皆资深艺人口耳相传,经由手抄记录为口述剧本。

  歌仔戏的行当原只有小生、小丑及小旦,演出的多为某剧目中的一段。後接受了其他剧种的洗礼,逐渐发展成「小生」、「副生」、「苦旦」、「副旦」、「大花」、「老旦」(老婆)、「三花」(丑角)、「彩旦」八大脚色,俗称「八大柱」。其中「副生」指第二个生之意,反派脚色称「反生」;会武功则称「武生」。而「副旦」又称「花旦」,演反派脚色者称「夭妇」;会武功者称「武旦」。「彩旦」又称「三八」或「三八旦」。

  歌仔戏的唱腔与口白方面,不分脚色,皆使用本嗓演唱。生、净的口白较文雅;丑、旦较趣味。

  歌仔戏练功可分为「基本功」及「分行训练」两部分。所有学员在学习初始皆须练习基本功,待确定所属行当後,开始针对各行当的专业技艺加强。

  身段方面,根据廖琼枝女士《歌仔戏身段教材》的示范中,可分为「基础」和「身段」两部分:

1.基础动作

 (1)跤步:踏跤、换跤、半屈跤、屈跤、夯跤、小曲跤、小旦步、跤间步、研步、促步、蹒步、大跳、蹉步、跪步、踮步、跑蹉步、错步。

 (2)手路:观音指、姜芽指、含蕊指、暴荀指、并排内转轮、上下内转轮、并排外转轮、上下外转轮、轮花手、反转夯峘、转袖插腰、凌波手、平排手、拱手、观音指合、观音指分、运环。

 (3)袖尾:单手落袖、双手落袖、收袖、落袖接收、内翻袖、外翻袖、转袖夯垣、转袖囥後腰、拨袖、平面略袖、横向略袖、弄袖、飘袖、斾袖、披袖、反披袖。

2.身段动作

  将上述各项基础动作结合起来,并且配合观目(眼神)即为表演的身段动作,包含:空手姿势、袖尾姿势、做工三个部分。

  其他受车鼓戏影响的身段有展花扇(耍扇子)、驶目箭(送秋波)、阉鸡行(半蹲半行)、踩四角等。

参考资料

    薛宗明《台湾音乐辞典》,台北:台湾商务,2003。简上仁《福尔摩莎之美:台湾的传统音乐》,台北:文化建设委员会,2001。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2001。林鹤宜《台湾歌仔戏》,台北:行政院新闻局,2000。林鹤宜《台湾戏剧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3。曾永义《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台北:联经,1988。杨馥菱《台湾歌仔戏》,台北:汉光文化,1999。杨馥菱《台湾歌仔戏史》,台中:晨星,2002。张炫文《台湾歌仔戏音乐》,台北:百科文化,1982。维基百科——歌仔戏,出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4%BB%94%E6%88%B2 (2006/08/31)

下一篇:梁秀娟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河漾剧团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